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三种雉类春季取食地利用比较



编号 zgly000047275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三种雉类春季取食地利用比较

作者 李伟  周伟  张兴勇  曹明  张仁功 

作者单位 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  云南省楚雄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6,27(5)

页码 495-504

年份 2006 

分类号 Q959.725.08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白鹇  红喉山鹧鸪  取食地比较  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文摘内容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 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 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 它们亲缘关系较近, 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 结果显示, 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 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 白鹇居中(3个和2个); 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 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 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 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 白鹇的前6个达86.0%, 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 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 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