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编号 zgly000079545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年轮分析的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

学科分类 220.2510;森林测计学

作者 张远东  刘彦春  刘世荣  张笑鹤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2,36(2)

页码 117-125

年份 2012 

分类号 S758.51 

关键词 生物量  森林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林分蓄积量  年轮 

文摘内容 基于树木年轮学与标准地调查法,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3种恢复森林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及生产力动态变化特征, 旨在尝试年轮学在森林生长过程反演中的运用, 并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恢复类型发育至20年以后, 均进入生长加速期, 平均胸径间差异逐渐显著, 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胸径增长最快, 明显高于天然恢复的次生桦木(Betula spp.)林和次生针阔混交林。在恢复过程中, 次生针阔混交林一直保持最高的林分平均地上生物量与林分蓄积量, 其地上平均生物量一直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p〈0.05), 在20年以后显著高于次生桦木林(p〈0.05)。与人工云杉林相比, 次生桦木林在25年前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量, 而在25年之后则低于人工云杉林。在0-20年桦木林林分蓄积量略高于云杉林, 而20年以后, 云杉林蓄积量则超过桦木林。不同恢复类型的生产力大小对比显示, 30年之前, 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 30年之后, 针阔混交林生产力仍然最高, 而人工云杉林则超过次生桦木林。川西林区次生针阔混交林恢复模式在生物量和蓄积量积累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