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6238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单位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物多样性
年卷期
2005,13(3)
页码
204-212
年份
2005
分类号
S718.54
P736.14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岛屿
鸟类
次生林
生物多样性保育
温带
生物地理
面积效应
斑块面积
2001年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规划
物种数
人类活动
行为特征
分布模式
同时分析
年间变化
基本模式
面积变化
森林景观
破碎化
春夏季
吉林省
文摘内容
由于自然事件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 越来越多的大片森林破碎成彼此孤立、面积不一的森林岛屿, 这种变化无疑会对某些动物的分布模式及行为特征产生影响。于2000和12001年的春夏季,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区, 采用点样法对18块森林岛屿(面积范围: 4.3—76.9hm^2)t扣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进行了调查。主要目的是检测森林岛屿的面积效应是否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产生影响, 同时分析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否可以解释破碎化后的森林岛屿面积与物种的关系。结果表明, 鸟类物种多样性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 但鸟类的密度在不同年间变化较大。不同面积森林岛屿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有所差异, 所包含的鸟类物种数从12种到43种不等。尽管有些面积较大的斑块所包含的物种数较少, 但鸟类物种数的总体趋势是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森林岛屿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灰头鸦(Embriza spodocephala)等在面积较小的斑块中密度较大, 而山鹊钨(Dendronanthus inditcus)、树鹨Anthus hodgsoni)、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等几乎不分布于小面积斑块之中。森林岛屿中鸟类物种随着面积变化的变异方式符合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基本模式, 但Z值和C值差异较大。在本研究中面积效应存在一个明显的阈值, 即当斑块面积>30hm^2时, 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不再显著。因此, 对破碎化森林景观进行生物多样性保育或进行保护区规划时, 不能直接套用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