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04255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植物—水分关系和土壤—水分关系的术语学
作者
Slatyer R.O.
S.A.Taylor
孙鸿乔
母体文献
植物生理学通讯
年卷期
1981年03期
年份
1981
关键词
水分关系
植物研究
膨压
术语学
术语体系
亏缺
压力单位
厘米水柱
旱生植物
植物组织
文摘内容
大约百年前,始于Pfeffer和de Vries,植物生理学上就以渗透原理解释细胞-水分关系了。从而,细胞液汁的渗透浓度或渗透压就被认为标志细胞吸水的唯一力量。到了Otto Renner(1915),认为除了渗透压使细胞吸水之外,还有一种反抗吸水的力量存在——膨压,所以渗透压和膨压之差才构成细胞的吸水力,出现了著名的以压力术语描述的公式 S=P-T [吸水力]=[渗透压]-[膨压]此后,虽然在术语和符号方面发生了众多的分歧、争论和建议,终未能跳出力概念的体系。力学告诉我们,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仅存于相互作用之时;一旦相互作用停止了,与其相关的力也就消失了。但是,细胞“吸水力”、“扩散压亏缺”、“水度”等术语所反映的实质上乃是细胞中水分的自由能状况,即水的潜在之势,并不是正在发生作用的力。所以,吸水力等其名与其实不符。欲改变这种局面,依其实而正其名,就要突破“力”概念的框框,改为以“能”概念来描述水分的移动和平衡,即要采用热力学的术语体系。这种尝试虽早已有之,但直到六十年代才算确立了。下面几篇短文反映了这一转折时期的争论情况,对我们或许有参考价值,特予译出。各文内容自明,毋庸赘述。但有一点要提及的,即在建议的三个定义中: 1.水势=△μw(单位是“自由能/克分子”) 2.水数W=△μw/RT(无单位) 3.水势ψw=△μw/(?)w(单位是压力单位)只有最后一个后来被广泛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