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2373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
作者
李冬初
黄晶
马常宝
薛彦东
高菊生
王伯仁
张杨珠
柳开楼
韩天富
张会民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20年06期
年份
2020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国家级耕地监测点
土壤利用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pH
文摘内容
对我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化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耕地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支撑。基于国家级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13个,统计分析全国及7大区域(东北NE、华北NC、西北NW、长江中游MYR、长三角YRD、华南SC、西南SW)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及容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2.4~24.8 g/kg。其中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的监测点位占比达72.5%。不同区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MYR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区域。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pH和容重平均分别为(6.90±1.20),(1.30±0.15)g/cm~3。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及容重产生影响。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旱地耕层土壤pH和容重则显著高于水田。亚当斯方程和指数函数分别推荐拟合土壤容重对有机质含量响应关系(R~2=0.09,RMSE=0.17,n=759),以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响应(R~2=0.16,RMSE=1.24,n=886)。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中等偏低,呈现出东南向西北依次降低趋势。土壤pH及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亚当斯模型及指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容重及pH对有机质的响应关系,可用于非线性插值法补充土壤容重及pH缺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