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近15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编号 zgly000037170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近15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潘竟虎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 2005,14(3)

页码 310-315

年份 2005 

分类号 S157.1  F301.24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源区  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类型  2000年  卫星遥感数据  人类经济活动  建设用地  生物多样性  高海拔地区  1986年  GIS软件  景观破碎化  多样性指数  景观异质性  水源涵养  生态变化  实地调查  ETM+  格局分析 

文摘内容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 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6~2000年.源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54.2%和42.69%, 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120%、43.83%和21.1%。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15年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 优势度降低, 景观异质性增强。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 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 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 湿地萎缩。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