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额济纳三角洲胡杨和多枝柽柳水分来源解析



编号 zgly000156596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额济纳三角洲胡杨和多枝柽柳水分来源解析

作者 李亚飞  于静洁  陆凯  王平  张一驰  杜朝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5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干旱区  河岸带  植物水分来源  氧稳定同位素  生态输水 

文摘内容 为研究黑河下游额济纳三角洲典型河岸带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的水分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于2015–2016年植物生长期在额济纳东、西河沿岸选取8处样点,分别采集胡杨和多枝柽柳木质部、土壤以及降水、河水、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获取各样品的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并利用氧同位素直接对比法确定植物主要吸水层位,利用Iso Source线性混合模型确定胡杨和多枝柽柳水分来源构成及比例。研究表明:河水和地下水为胡杨和多枝柽柳的主要补给水源,降水补给因雨水少且入渗浅可忽略不计;胡杨和多枝柽柳吸收土壤水的层位因地下水位波动、土壤物理特性、河水对土壤水的侧向补给及漫溢补给等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但其利用河水和地下水的比例未见明显空间差异;胡杨更多地利用河水(68%),而多枝柽柳更多地利用地下水(65%);植物水分来源对生态输水工程响应敏感,河水贡献率在输水期增大至84%和48%,非输水期下降至63%和30%,地下水贡献率在输水期下降至16%和52%,非输水期增大至37%和70%。值得指出的是,河岸带地下水与河水交互作用强烈,导致地下水与河水的δ18O较为接近,使得源分解析定量具有不确定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