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编号 zgly000174318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臧桐汝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 2022,50(12)

页码 64-76

年份 2022 

分类号 S762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雷击火  森林火灾  雷电活动 

文摘内容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 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