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林龄人工沙棘林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编号 zgly000070806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林龄人工沙棘林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学科分类 220.45;经济林学

作者 李玉新  赵忠  陈金泉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西北植物学报 

年卷期 2010(4)

页码 776-785

年份 2010 

分类号 Q948.157 

关键词 沙棘  林龄  生长状况  物种多样性 

文摘内容 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流域不同林龄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土壤理化性质、根系活力、林木径阶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天然更新状况等,以探讨沙棘林衰败机理。结果显示: 18年生沙棘人工林林分郁闭度为86.67%,根系活力和天然更新能力(241 trees.hm^-2)衰退,林木径阶结构呈"衰退型";林下植物种较少(20种)且较分散,活根瘤虽然个体最大(横径〉1.80 cm,纵径〉1.15 cm),但比例最低(63%左右),固氮能力减弱。13年生沙棘人工林长势最好,林分郁闭度适中(76.67%),根系活力和天然更新能力(833 trees.hm-2)较强,林木径阶结构呈"稳定型";林下植物种较丰富且较集中(S=12,菊科、禾本科为主),活根瘤个体较大(横径〉1.40 cm,纵径〉0.85 cm)且比例最高(93%),固氮能力最强。8年生沙棘人工林为灌木状,覆盖度达86.67%,但透光性较好,林木长势好,根系活力较18年生沙棘强,天然更新最好(1 566 trees.hm-2),林木径阶结构呈"增长型",林下植物种最丰富且最为集中(S=18,菊科、禾本科为主),活根瘤虽然比例较高(85%),但根瘤个体最小(横径〈0.95 cm,纵径〉0.60 cm),固氮能力弱。研究表明,18年生沙棘人工林处于衰败状态,应对18年沙棘进行平茬更新,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