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27839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鸣声特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2,23(1)
页码
89-94
年份
2002
分类号
Q959.53
Q958.12
关键词
四川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锄足蟾科
繁殖期
求偶鸣叫
鸣声特性
文摘内容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4属,即角蟾属(Megophrys)、齿蟾属(Oreolalax)、齿突蟾属(Scutiger)和掌突蟾属(Leptolalax)。在IBM PC上用“SIGNAL”软件(Engineering Design,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0~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峨山掌突蟾(L.oshanensi),小角蟾(M.minorr),角蟾1种(M.sp),金顶齿突蟾[S.(S.)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O.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O.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21.9、3456.4、2293.8、1076.5、1071.0和1849.4Hz,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46.2、90.8、99.6、72.2、78.8和110.3ms,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140.4、1071.0和1849.4Hz,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46.2、90.8、99.6、72.2、78.8和110.3ms,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140.4、253.0、681.4、1517.7、461.3和619.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P=0.917>0.05);在每声持续时间上,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声距上,峨山掌空蟾与小角蟾间无显著差异,角蟾1种与无蹼齿蟾之间、峨眉齿蟾与无蹼齿蟾之间也是如此(P>0.0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类鸣声性状即主能蜂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声距与2类环境因素即海拔高度和气温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只有声距(NI)与海拔高度(E)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NI=-669.130+0.802E,r=0.943,P=0.005<0.01)。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蛙类繁殖鸣声特性在识别或区分物种类群上是有用的,鸣声声距随海拔改变可能是一种繁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