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



编号 zgly000158650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

作者 檀赛春  石广玉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北京100029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06年11期

年份 2006 

分类号 P407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洋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文摘内容 利用分级初级生产力模式反演估算了2003 ̄2005年0o ̄41oN,105o ̄130oE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演化。同时还计算了该时段内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东海北部和南部以及南海的平均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得出它们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2003 ̄2005年)分别为564.39、363.08、536.47、413.88、195.77和100.09gCm-2a-1。北黄海、南黄海及东海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在春季(4 ̄6月)和秋季(10、11月)出现两次峰值,且春季的峰值高于秋季。然而,南海的两个峰值则分别出现在冬季(1月)和夏季(8月),且冬季的峰值高于夏季。渤海和东海北部则呈现单峰(6月)分布。渤海和南黄海的初级生产力几乎在整年内都高于其它海域,而东海南部和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整年内都低于其他海域。其中,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最低,月平均全都低于400mgCm-2d-1。除南海以外的其它5个海域,在春季时期(东海南部为3 ̄6月,其他海域为4 ̄7月)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平均约占年平均值的41%,其年际变化也最大,平均标准偏差为6.68;而秋季时期(东海南部为10 ̄1月,其他海域为8 ̄11月)对年平均的贡献也很大,平均约33%;其他月份(东海南部为2月和7-9月,其他海域为12 ̄3月)的贡献则最小。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冬季时期(12 ̄3月)最高,约占年平均的42%,夏末秋季(8 ̄11月)次之,约30%,春季时期(4 ̄7月)最低。叶绿素-a、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季风活动、河流排放、上升流、黑潮以及沿岸流等物理-化学环境因子是造成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