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78882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特性的影响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母体文献
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
2012,28(5)
页码
85-94
年份
2012
分类号
S341.1 S511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入渗
轮耕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宁南旱区
文摘内容
为了探索免耕与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性能的影响,2007-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体积质量、团聚体、入渗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连年翻耕相比,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使0~60cm各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平均降低3.5%、6.2%(P〈0.05);使0~20cm土层〉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0.3%(P〈0.05)和20.3%(P〈0.01),〉20~40cm土层分别平均增加17.2%(P〈0.05)和23.6%(P〈0.01)。免耕/深松/免耕处理0~10cm和〉30~4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分别比连年翻耕提高35.1%和45.8%(P〈0.05),深松/免耕/深松处理〉10~20cm和〉20~3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率分别提高101.7%和61.7%(P〈0.01)。不同轮耕模式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性能,提高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及降水利用率,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降雨入渗率较连年翻耕分别提高35.2%和15.3%(P〈0.0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7.2%和7.7%(P〈0.05),降水生产效率平均提高9.6%和10.7%(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