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



编号 zgly000047027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

作者 何玉生  任利民  唐文春  秦兵  周雪梅  陶鲜  马振东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母体文献 地球化学 

年卷期 2006,35(3)

页码 311-318

年份 2006 

分类号 P596  S155.2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浅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  成都经济区 

文摘内容 土壤的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 土壤的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特点, 但其大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尚需加强与土壤发生分类的参比研究, 并深化其在农业生产应用、土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意义。自上世纪末至今, 在我国东部开展了大面积、高密度的以土壤为主要介质的多目标(如农业和环境等)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 这无疑也为土壤分类指标化提供了全新资料。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0-20cm)的52个元素全量和pH值分析数据, 按照已知的土壤发生分类类数(8种土类)进行了样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能较好地用来区分两类土壤, 即紫色土一类的幼年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受强烈人为活动水耕、旱耕熟化的土壤(外来物质的不断加入显著地改变了浅层土壤原有的地球化学性质); (2)各类土壤因母岩母质和利用方式不同, 各具明显的标志性元素组合特征, 如紫色土(高Ca和pH值)、黄壤(低碱和碱土金属元素和pH值)、水稻土(高有机元素、肥料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和潮土(高造岩副矿物元素)等, 因此, 这些元素组合是土壤分类两个要素(母质和人为作用)的重要参照系; (3)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可能完整地体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这三个发生分类依据, 因此, 聚类分析结果与发生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