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编号 zgly000026790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欧阳志云  刘建国  张和民 

作者单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北京 

年卷期 2002, 22(11)

页码 1840~1849

年份 2002 

分类号 S718.55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恢复  保护动物  大熊猫  栖息环境  森林群落  群落结构 
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川 

文摘内容 保护与恢复生境是有效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 通过样方调查法研究了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恢复生境的群落结构特征
, 共调查了原始生境、20世纪20~30年代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40~50年代
砍伐后自然恢复生境、70年代以后自然恢复生境以及60~70年代人工林等5个
生境类型, 21个样方。研究结果表明: 各生境类型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
性、植株数(高度>5 m)、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和最大平均胸径, 以及大熊猫的
生境成熟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竹子的生物量及更新能力也有一定差异。人工
林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低于其他自然恢复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相似性
。研究发现, 大熊猫生境恢复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类资源的恢复以及生境群落
结构的恢复。可食竹类资源恢复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仅需约20~30 a; 生境
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恢复则要长的多, 一般恢复时间50 a左右才能成为大熊猫
的适宜生境, 恢复时间为70~80 a的生境与原始生境的群落结构已十分接近
。通过人工造林恢复生境, 无论从竹子资源的恢复, 还是从植物群落结构的
恢复方面, 均不是一种有效地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方式。图2表5参21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