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60111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中国西部地区猎隼(Falco cherrug)繁殖生物学与保护
作者
马鸣
梅宇
EugenePotapov
吴逸群
AndrewDixon
DimitarRagyov
徐峰
NicholasC.Fox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InternationalWildlifeConsultantsLtdCarmarthen
Wales
UK
InternationalWildlifeConsultantsLtd
Carmarthen
InstituteofZoology
BulgarianAcademyofScience
Sofia1000
Bulgaria
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母体文献
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
2007年05期
年份
2007
分类号
S863
关键词
猎隼
分布状况
繁殖生态
中国西部
文摘内容
自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鸟类研究中心联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青海玉树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的猎隼(Falco cherrug)分布状况与繁殖生态进行深入调查。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卫星跟踪显示在俄罗斯、蒙古繁殖的猎隼迁往青藏高原越冬。但是,实地调查表明,在新-青-藏还有一些繁殖种群;繁殖区的海拔高度从600 m,上升至5 200 m。根据观察,猎隼喜欢沿用旧巢,多数巢属于垃圾巢。因为高原缺乏合适的巢材,那些人类遗弃的皮管、铁丝、皮带、破布、汽车零件、骨片、绳子等垃圾充斥于巢穴之中。考察期间,共找到100多只猎隼成鸟、约35个猎隼巢或巢区;分布地点涉及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山脉、北塔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脉等,包括新疆奇台、且末、青河、塔城,青海楚玛尔河、五道梁、曲麻莱、雁石坪、玉树,西藏安多、那曲等。猎隼巢址多位于悬崖凹陷处(21个)、河岸砂土洞(5)、桥梁(2)等处;巢高于地面7~30 m。通常沿用渡鸦、大鵟、棕尾鵟、金雕的旧巢,有同步繁殖现象。附近有鼠兔、雪雀、地鸦、岩鸽、石鸡、沙鸡等活动。巢区沿着山脉或者丘陵连续分布,巢间距最近2.5 km,通常4~8 km或更远。在准噶尔盆地其繁殖密度1.1~1.6对/1 000 km2。通常4~5月产卵,窝卵数3~5枚;5月上旬和中旬已有部分幼鸟出壳。虽然在中国捕捉猎隼现象十分猖獗,但考察结果依然令人振奋。建议中国猎隼研究小组(CSRG)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卫星跟踪、GPS定位、电子微芯片标记(PIT)、DNA指纹图谱分析、人工猎隼栖架和巢穴招引技术等,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管理机制,为猎隼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