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编号 zgly000163879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作者 袁伟宁  何树文  魏建荣  郭成  周天旺  郭建国  张新瑞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张掖市植保植检站  甘肃省武威市植保植检站 

母体文献 植物保护 

年卷期 2018年04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435.132 

关键词 棉铃虫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生物防治  施药器械 

文摘内容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