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干旱区不同年龄灌丛斑块地面节肢动物的聚集效应



编号 zgly000147984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干旱区不同年龄灌丛斑块地面节肢动物的聚集效应

作者 刘任涛  朱凡  柴永青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4年01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S714.2  S718.6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灌丛  地面节肢动物  聚集效应  林龄 

文摘内容 以荒漠草原区6、15、24、36年生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林龄灌丛内外土壤性质和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了干旱区灌丛斑块生境中地面节肢动物群落随灌木林发育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年生林地只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质地、含水量、pH和电导率)产生显著影响,从15年开始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N、P)显著增加.2)在研究样地共捕获27个节肢动物类群,步甲科、拟步甲科和蚁科是优势类群.从6到15年生林地,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数减少,常见类群数增加.从15年生经24年生到36年生林地,灌丛内外类群组成差异先缩小后变大.36年生林地某些特殊的动物类群开始大量出现,如蜣螂在36年生林地灌丛中成为优势类群.3)6和24年生林地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别较小,15和36年生林地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4)林龄对灌丛内地面节肢动物的分布影响较大,而对灌丛外地面节肢动物的分布影响较小.灌丛发育过程通过对灌丛下微生境的改变如土壤质地、电导率、pH等来显著影响地面节肢动物的分布,并对灌丛外样地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干旱区灌丛发育过程对地面节肢动物聚集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林龄阶段这种聚集效应表现不一,直接影响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