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方式下春季土壤可蚀性研究



编号 zgly000160112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阴山北麓不同用地方式下春季土壤可蚀性研究

作者 李晓佳  海春兴  刘广通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母体文献 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 2007年06期

年份 2007 

分类号 S157 

关键词 阴山北麓  风蚀  土地利用 

文摘内容 阴山北麓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内,此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加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风蚀问题,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土壤取样及室内理化分析,结合采样点的地表物质组成、植被覆盖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分析了其潜在可蚀性。研究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草地的平均土壤潜在可蚀性最小,为63.82%,耕地的平均土壤潜在可蚀性最大,为66.05%,灌丛和林地居于其中,分别64.58%和64.88%。耕地的平均可蚀性>林地的平均可蚀性>灌丛的平均可蚀性>草地的平均可蚀性。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和不断的风蚀,土壤可蚀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持续的,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温度和湿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壤潜在可蚀性反而降低,表现为第二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第三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第一次采样的土壤可蚀性。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地表状况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表层土壤的潜在风蚀性不同。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是叠加在自然因素之上的影响土壤潜在风蚀性的人为因素。所以,应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退耕还林草,减小其潜在风蚀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