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编号 zgly000167978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短期影响

作者 曹培  徐莹  朱杰  田玉聪  冯香诏  刘章勇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 2019年09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作物产量 

文摘内容 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和再生稻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对稻田不同土层(0~5、5~10、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7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 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DR处理相比,MR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稻田不同层次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对于第一季作物收获后,在不同土层,MR处理较DR和Rr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为MR>DR>Rr,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为DR>MR>Rr。对于第二季作物收获后,各个模式对稻田不同层次的土壤DOC含量和MBC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0~20 cm土层,与MR处理相比,DR和Rr处理的土壤ROC含量分别提高了28.22%和47.37%,Rr处理显著高于MR处理。MR处理利于两季作物收获后各个土层碳库活度(CPA)和碳库活度指数(CPAI)的提高;而Rr处理则利于土壤稳态碳和碳库指数(CPI)的提高。从整个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系统周年来看,各处理的不同土层土壤C/N差异趋势一致,均是Rr>DR>MR;且不同种植模式的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江中游平原区,Rr模式是一项优异的稻田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