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
在我省东南部,龙江森工烟波浩淼的松涛林海中,坐落着在全国享有“造林先锋”美誉的国有大型二档森工企业——林口林业局。这个因林而立、因林而兴的林业局,站在新时期的发展节点上,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优化、培育和保护着珍贵的生态资源。经过多年,林口局的森林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林分结构优化合理,森林蓄积不断增长,松果产量连年增加,森林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多种生态功能效益越来越强。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林口局施业区内先后三次发现了野生东北虎活动的踪迹,这表明,林口局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质量已经逐步恢复到最佳状态,林分状况明显变优,人工林也能为东北虎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
森林经营由量向质转变
1983年,2000年,是林口局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林口局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人工林保存面积100万亩和200万亩,在中华大地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然而,在骄傲和兴奋之余,一个不容回避的世界性难题却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由于当年为了保证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林口人始终采取大密度的栽植方式(3300——4400株/公顷),随着林木的逐年生长,林间拥挤,光照不足,通风不畅,枯死、风倒风折现象屡有发生。更严重的是,由于人工纯林结构和树种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病虫害发生率居高不下,导致出现林木生长缓慢、林分质量低下、森林多种功能丧失等许多弊端。
2001年,林口局借鉴德国人工林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新林业理论,创造性提出了“探索现代林业发展方向,全面实施森林经营,尽早尽快恢复和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的经营方针,大胆实施了“200万亩森林资源结构优化示范工程”,开展了人工落叶林、人工红松林、天然次生林、经济林结构优化改培实践。对人工纯林进行了定株抚育、修枝整形,透光抚育等措施。
从此,林口局开启了森林经营由量向质转变,朝着建设林分组成科学、林分结构优化、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的目标努力。
2008年9月,国家林业局在经过调研和论证后,确定在林口局实施“以60万亩人工红松林为培育目标”的优质高效森林经营示范项目。
探索可持续经营模式
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批准林口局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至此,林口局成为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中唯一一个被列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单位。
在试点实施中,林口局秉承近自然林业发展理念,对人工红松与阔叶混交林,保留部分长势良好的阔叶树种,培育红松针阔混交林;对人工红松纯林进行定株抚育,培育果材兼用林;对人工落叶松林进行透光、定株抚育,培育大径用材林;在成、过熟落叶松林冠下营造珍贵阔叶树种,培育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几年来,分别进行了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交叉试验,还逐沟系进行了沟系经营开发,并在每个林分类型中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和作业方式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监测样地。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合作,开展试点监测样地设置、调查、数据分析、技术总结、成果凝练及报告撰写等工作。
目前,国家林业局共批复林口局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计划10865公顷,林口局完成作业面积9098公顷,作业小班1679个,完成批复总面积的83.7%。布设不同林分类型监测样地73组、140块,完成了样地、样木、树冠、植被、土壤、生物量及碳储量等基本林分因子的测定工作,并建立了规范的内业档案,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
大胆的探索,不懈的追求,也再次让林口局成为了全国各地林业同行争相学习的榜样。2015年9月,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培训班在林口局举办,国家林业局和全国12个省份的代表,学习和观摩了林口局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科技兴林”强企富民
林口局内的林木、植被、动物及环境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不但增加了林区生产作业任务量,解决了富余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森林抚育生产出的剩余物,为职工发展食用菌等多种经营产业提供了原材料,增加了职工收入。
试点实施以来,林口局共生产抚育经营剩余物1.9万立方米,加工锯末子38万袋,生产食用菌2400万袋,创造产值7200万元,职工获利达2400余万元。同时,11万亩改培的红松果林全部发包到了职工手中,每年企业获利500余万元,职工增收2000余万元。此外,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使林内的自然资源更加丰富,各项林下产业层出不穷,种植业、养殖业、采摘业、食用菌及北药等五大基地纷纷在各林场所安家落户。胜利的千亩山葡萄园,红石的林蜂、团结的白瓜、东升的林参、奋斗的林禽、刁翎的林果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竞相迸发。
到2016年末,林口局共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9个,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了5.37亿元,实现了“生态好起来、林子长起来、环境美起来、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的发展目标。
孙克启 李虎生 马一梅 赵辉 黑龙江日报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