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情牵祖国 心系林业——记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许忠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许忠允先生授奖牌


许忠允先生近照


1980年在密西西比河畔与罗玉川部长及全体访问团成员合影


早年的许忠允先生正在压制刨花板


在我院木工所授课


2004年指导我方专家开展科研工作


2004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受聘


2004年在南京林业大学与新老朋友相会


2010年与李兴副司长在我院林化所强林生物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考察指导


2010年与东北林业大学李坚教授、刘一星教授在美工作办公室


2001年获得我国国家“友谊奖”

  许忠允,美籍华人,1935年出生,生长于台湾,1961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67年就职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为国际木材科学院资深院士,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专家,国际林联第五学部“胶合利用”学科组组长、美国林产品协会中南分会主席等。获得政府和社会团体颁发的“终生成就奖”、“最高科研创新奖”、我国国家“友谊奖”等10多个奖项。1月10日,在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许忠允获得了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简称国际科技合作奖)。这是我国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授予对我国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到目前为止,此项奖励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半个多世纪来,作为首席科学家,许忠允长期致力于人工林木材高效利用研究。作为核心成员之一,推动了美国木材利用从天然林向人工林的成功转型,为人工林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开发了人工林木基复合材料系列制造技术;建立了人工林木材系统胶合理论体系;突破了废弃木材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情牵大陆 开启改革开放后中美林业合作
  许忠允生长于台湾,后定居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前,从未到过大陆,但他从小到大就一直有着非常浓厚的大陆情结。年少时看小说,看的大多是有大陆背景的,从小说中感受大陆风光、大陆地理、大陆历史、大陆人文等,对大陆有着天然的关注和关心。定居美国后,有了更多的自由去寻找许多有关大陆的资料,熟悉了解大陆。1972年,得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消息,他特地去换了一台上好的彩色电视机,然后一次不落地收看有关新闻,从电视里看到了大陆的领袖风采,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大陆的事情,感到异常兴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许忠允凭着联合国专家的身份,通过与他人的多轮交流,不断给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开发计划署致电、致函,积极疏通美国农业部及各大学的关系,帮助打破美国政府的对华限制,努力消除少数美国专家的对华偏见,促成了首个中国林业代表团的访美,时间追溯至1980年4月,代表团12人,团长为林业部部长罗玉川,成员有我国著名木材学家王恺教授、陈桂升教授、吴博司长等。代表团到访的重要一站就是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在那有三晚四天的行程。
  那时的美国南部与北部相比,经济稍欠发达,但其优势是: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树木生长特别快,所以是人工林速生林木材开发利用的好出处。真是有缘万里来相会,代表团访问期间,许忠允因语言优势以及他对大陆的深厚感情担当起了这次有开创性意义的接待任务,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中美林业合作之序幕,由此他也踏上了30多年中美来回的奔波之旅。许忠允说:“与这些专家领导一见面我就觉得十分投缘。”
  当时,代表团访问的目的就是想了解速生林木的管理及抚育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罗部长说,祖国改革开放了,希望许忠允先生能帮助国家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有志于林业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当时国内许多科研骨干大多学俄语出身,与英美接触非常少,会英语的不多。同时,国家亦无太多外汇增派访问学者,资助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正好那时的许忠允拥有的研究经费较多,所以他非常称快地答应,愿意从他的研究经费中拨出部分经费,为大陆培养年轻教师和年轻有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中国林科院第一个受益者是木工所如今已退休的老专家的夏志远研究员,他曾留学前苏联。
  这次访问,促成了“木材综合利用项目”在北京的实施,经费达215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经费(当时我国外汇极少,尤其是美元,美元兑人币市场价可高至1:13)。并引进了先进设备18台。
为促两岸专家交流苦心孤诣
  为了提升我国林业的国际地位及话语权,许忠允可说是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他想尽办法地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把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介绍给世界,让他们走出去,同时把国际专家请进来,开展交流与合作。
  让人难忘的是,1981年9月13日,许忠允清晰地记得,中秋节刚过,他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非常激动地在南京连续举办了为期三周的“人工速生木材·加工利用”培训班,共有50多名学员参加,来自大陆各地,三、四十岁的居多。这次培训,开启了江苏杨木产业之大门。之后,他又辗转于北京、西安等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学术讲座,为研究生授课,等等。在大陆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第一次来到大陆,他深深地感觉到,中国不仅要走出去,更需要走进来。他想,为了方便交流,最好是把在美国的台湾籍专家请过来。然而他不得不考虑经费问题。这时的他突然想起了在华盛顿大学念书时认识的一位南美学者,这位学者后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于是,他通过这种私人关系写信给南美学者,请求学者帮助安排一笔经费,让他组织在美的台湾专家到中国大陆交流。事后得知,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这种经费预算,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于是,他又写信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计划署觉得他的想法非常不错,特此做了预算,拨了经费,经费可支持10—12人来大陆讲学,每人两个礼拜。就这样,许忠允实想了他的又一个梦想。
  1983年,他带领着12位美籍台湾学者从美国出发,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大陆。当时的许忠允想,这12位学者都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可顺便开展一下统战工作。因此他又与大陆有关人员商量,是否可以上报有关部门批准,联系有关媒体报道“12位在美国的台湾学者来大陆交流”一事。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要求专家们去各自所在学校讲学交流。无奈,12人只好分头行动,许忠允亲自去了东林。作为去东林的第一个外籍学者,他被东林授予了特聘兼职教授荣誉称号,但他诚恳地说:“我不领任何报酬。”
不仅如此,许忠允还极力推举我国专家进入国际学术组织。2008年以来,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共增补院士61人,其中我国就有9人,成为近5年来增补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最多的国家。同样,他还向国际林联举荐我国专家,为提升我国专家学者在国际林业界的地位和话语权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由此获得了中美双方的高度认可。1994年,林业部授予他“中国林业国际合作奖”;1999年,我国授予他“国家友谊奖”;2001年,美国授予他“国际合作奖”。现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皮尔森说:“全美都知晓,南方有个Hse(许忠允英文名),几十年如一日,领着一帮中国人,一直为美国木材利用和中美林业合作默默而刻苦地工作着。” “到美国,找忠允;有难事,call忠允”,已成为我国林业界之佳话。
30余年 创下合作数个第一
  1980年4月,他第一次接待中国大陆代表团。
  1981年的9月13日,他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开始交流与合作。
  1983年,他第一次带领12位美籍台湾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作为12位专家学者的其中之一,许忠允本人成为了第一个去东北林业大学讲学的外籍专家。
  1986年,许忠允捐资在中国林学会设立了“青年科技奖”,奖励我国林业系统优秀的科技工作者;1988年,他在美国设立了“龙基金”,专门资助我国林业界的莘莘学子和有关学者赴美深造。
  1994年,作为“国际速生材利用”研讨会发起人,许忠允组织了13个国家的39名外国学者到南京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杨树利用问题。这次会议,对后来江苏杨树产业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年,他获得了林业部授予他的“中国林业国际合作奖”,这是迄今为止林业部授予外国专家的唯一奖项
  2002年,作为发起者,许忠允促成了“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大会”第一次在我国召开。为我国木材专家进入国际木材科技最高学术组织构筑了有利渠道。
  2007年,作为“首届生物质产品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联合主席,许忠允发起并组织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的召开,为加速提升我国林业生物质科学的水平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许忠允接待中国林业代表团达150个以上,人员超过800人次,为中美林业合作史上之独创。直至目前,他一个人与我国开展的林业合作与交流比美国整个林务局还要多。在他那短期与长期进修的就有80多人。他本人来华共计62次,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近100家单位。在他发表的122篇论文中,与中国专家合作发表的就有80篇;获授权专利7项,其中有3项与中国专家合作。现在的许忠允,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深厚的友谊。许忠允说:“与祖国大陆的交流,是我事业的最大的亮点。”
为祖国培养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谈及许忠允为祖国所做的贡献,我国林业界同仁会异口同声地说:还有人才培养,他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结合美国科技经济发展和自身科研生涯的成功经验,许忠允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科研平台引入中国,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截至目前,到许忠允实验室合作半年以上的专家就有80名,他们分别来自于我国13个省市的23家单位。这些人才在攀登、支撑、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实施中取得了众多突破,为我国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80位到他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的同仁,许忠允都细心地将其名字按学习的时间先后一个一个地排列好,张贴在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研究院的科研墙报区,并会经常更新,增加新成员。
  在许忠允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际竹藤中心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对我国人工林木材高效利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同样,许忠允还把美国木质工程材料的先进理念引入到了我国竹质工程材料研发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青年骨干人才,由他们参与开展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的科研成果竹结构型材和竹木复合梁已在汶川大地震后援建抗震房屋以及风电桨叶制造等方面广泛应用。15位获奖人中,有8位曾在美国接受过许忠允的教育指导。
  当前,许忠允正在不遗余力把美国生物质资源化的先进设备介绍至我国,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国内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与中国林科院木工所、林化所科技人员合作研制了微波辅助木材液化等设备,建成了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生产线。
为访问学习考察者提供温暖之家
  许忠允的家成为了“中国学者之家”。30多年来,他和他的夫人热情地为我国数百学者提供临时接送及食宿。每逢周末或传统节日,他的家就是中国学者的心灵港湾。去他家的人,都会说:“在美国,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家。”大年三十,更是隆重,许忠允的家人会与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吃上他和他夫人亲手做并亲自煮的过年饺。老俩口一直把去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专家当成自己的孩子。更有趣的是,周末空闲时,大家会在一起卡拉OK。许忠允说,在美国的家庭里唱歌没关系,每家都是独立小院,离得远,不会影响邻居。时间长了,他都知道谁爱唱什么歌。从喜欢的歌曲中,他能体会到唱歌者的心情。记得有一个学生曾经失恋了,他就特别喜欢唱一首叫《安妮》的歌,唱得特别投入,一看就知道他失恋了。像傅峰就喜欢唱蒙古歌,慷慨激昂,似乎会把喇叭震坏,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和笑声,王戈爱唱什么歌,覃道春爱唱什么歌,李改云爱唱什么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几乎每个去他家的人都会唱一次歌,虽然都是大陆歌曲,但他听多了,也就耳熟能详了。
  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林业系统访美代表都去过许忠允家,有一次竟然去了两个团,40多人,在许忠允的车库里包饺子吃大锅菜,热闹极了。许忠允说,车库很大,有屋有门,就像一个大房间,非常方便。有时,他还会把做好的中餐送去访问团所住旅馆
  据水利部一代表团的人回忆,有一次,他们去了两个代表团到那访问,两个人住一房间。其中一个房间,有一个人到隔壁房间去串门了,另一个在洗澡,但门没关,结果东西被人偷走了,其中有四百美金,还有一些人民币,这下大家都慌了。许忠允得知后,立即拿出400美元,为他们解急,让人终生难忘。
  许忠允说:“我会尽量为大家省钱。”他说,帮助大家,他很快活。
  30年了,他家的客厅依旧,而到他家做客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
  “我很喜欢看到年轻人,尤其是有奋斗目标、有精神寄托、很勤奋、会做事又会总结的年轻人。”许忠允对大陆的年轻一代寄予深情厚望。
  许忠允说,现在祖国的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得非常好,年轻人一定要有多维思路,要去开拓,要去扩充,不要局限于自己那一点点的东西,更不要满足于现状,力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举了个例子,他的一个学生从美国回南京,南京引进他给予的条件是:特聘教授,三百多万元的项目启动基金,还有房子等。他说,这在美国是没有的,给不了。因此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拥有某些国外没有的平台,只要你坚定信心,怀揣远大理想,一定可以比在国外做得好,一定能让自己站到世界的领导地位。
  他多次有些忧虑地谈到,现在到他那儿学习的有些学生,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少规划,无计划,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学生有些不太一样。因此他希望,年轻人千万不要当“低头族”,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消耗掉许多宝贵的时光。一定要挤时间去实验室,去图书馆,去认真的做学问,学习国内没有或自身欠缺的东西;同时要勤于思考,做到每天躺在床上,想想自己除了睡觉的必要时间外,每天都做了什么,这也是总结;不要追求物质享受,要学会艰苦创业,要有努力向上的精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工作,还是为人处事,都要尽量地做到严谨、完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2012年,许忠允被木材科技学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祝贺木材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尽管我出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省,但海峡两岸的民众都认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我借此机会,欢迎你们来到中国的伟大首都——北京。”……赤子心、祖国情,溢于言表。
许忠允是成功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并充满激情的社会工作者。  
(王建兰 秦理哲/联合培养在读硕士生 图片由傅峰处长提供)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院科技处 2014-1-13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木材  国际合作  图片  重点图片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