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踏遍青山育杉林 ——杉木良种选育者陈岳武



(本报记者 朱维群)
48岁的陈岳武副教授, 是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树木育种研究室主任。他奔波于闽北山区十八年, 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树木育种, 为国家营建了第一代生产型杉木良种园, 获得林业部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从青年时代起, 陈岳武就与祖国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58年他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后, 又考上我国老一辈林业专家叶培忠教授的研究生。1961年在叶教授主持的树木育种研究室搞科研, 同时兼做教学工作。1964年, 他承担起林业部下达的选育杉木良种的课题, 同福建洋口林场等单位合作搞实验研究。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 约有两千年栽培历史, 自然分布于南方15个省。杉木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 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造纸, 其用量约占全国商品木材的五分之一。但是, 由于种源混杂、林木生长不良, 影响了杉树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改良其遗传品性, 选育良种, 成了杉木发展的迫切任务。
他带着实验人员用两年时间, 几乎走遍了闽北山区的茫茫杉林, 从中选出136棵优良单株, 通过嫁接和播种, 首先建起了初级种子园50多亩。用培育出的良种造林, 每亩产材量比过去增加15—20%, 受到当地林场和农民的普遍欢迎。他根据子代杉木显示的不同品质, 再次对母本进行筛选, 挑出品质好、产量高的个体作为重新建园的亲本, 成功地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生产型种子园。利用它的种子造林, 可大幅度地提高产材量, 这是我国林木育种和种子园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1980年在福建等10省推广, 共营建了种子园800亩, 可以供应营造16万至20万亩人工林所需的良种, 每亩杉林可增产木材约2立方米。
为了杉木育种事业, 他长期在林区过着“吃千家饭、睡百家床”的艰苦生活, 经常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同时, 他还为各地培训技术员和进修教师。十几年来, 他先后发表了34篇论文, 出版了《怎样选育杉木良种》一书。目前, 他正在从事营建第二代杉木种子园和马尾松、柳杉的遗传改良等三项新的科研任务。
朱维群 人民日报 19830824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