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说得诗意些就是与青山为伴、与杉木为伍,说得直白些就是要长年累月钻深山老林、跑山头农村。”一说起自己的杉木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用材林研究所所长黄开勇就来了精神,他庆幸自己选择了林业工作,觉得这岗位值得干一辈子。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黄开勇常挂在嘴边的话。27年来,正是这句话支持他不离不弃守护“杉木王国”。
十年苦守,广西杉木研究终迎春天
1996年,黄开勇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踏上新征程。
“刚毕业那会,我曾想着自己上班的地方,可以呼吸着新鲜空气,优哉游哉地在密林穿梭寻找目标树种,兴致好的时候还可以引吭高歌。”回忆起自己刚毕业时的情景和心情,黄开勇边说边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现实的研究场景却是,一人带着干粮,背着水壶,戴着草帽,拿上防蛇棍,深一脚浅一脚地翻山越岭。由于长途跋涉,脚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有时候还会遇到泥石流和山体、道路塌方等自然灾害。
工作中的辛苦黄开勇都能咬牙克服,但研究上的困难则让他一筹莫展。1999年,广西杉木的科研和生产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没有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支持,杉木这个树种的相关研究工作“断炊”了。不仅如此,2002年,广西最权威的杉木专家陈代喜教授被调走了,广西林科院的杉木课题组几近“瘫痪”,这对整个研究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在我们这个树种的研究里,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几乎没办法开展工作。”回忆当时的窘境,黄开勇仍唏嘘不已。
研究上困难重重,但生活中的好机遇却不少。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选拔一批干部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处级干部,组织来征求过他的意见;一家外企公司也向他伸出“橄榄枝”,许诺每月有3500元以上的薪资待遇。“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400多元,超过3500元的月薪,对我来说真是很有诱惑力。”正当黄开勇摇摆不定时,一位老林业专家语重心长地劝他:“你现在是广西林科院最懂杉木的人,如果你另谋出路,广西的杉木产业就很难发展了。再说广西现在的杉木科研和产业与外省差距这么大,年轻人要有担当,关键时刻要沉得住气。”
一席话深深触动了黄开勇,广西的杉木研究不能就这么散了,必须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持住。他相信杉木研究终会迎来“春天”,到那时自己就可以在“杉木王国”里大展身手了。
这一坚持,就是10年。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启动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黄开勇十年磨一剑,他申报的“杉木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很快通过立项,获得了1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这是黄开勇人生中主持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从这时起他正式挑起了广西杉木研究的“大梁”。
攻坚克难,八桂“杉木王国”蓬勃发展
林业科研是一项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的行业。黄开勇的课题组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都要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因此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展开的。
在杉木人工造林中,用什么种子、怎么育苗、如何栽培,都是基层生产单位和林农密切关注的问题。“随着林农种植杉木积极性的不断提高,首先出现的是良种覆盖面的问题,每年营造100万亩人工林需要1.5万余公斤种子,但广西的良种规模较小,产量不高,且存在大小年的情况。”黄开勇告诉笔者,解决良种壮苗供需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基地规模并进行集约管护,增加供种量,还有就是革新传统育苗技术,提高出苗率和苗木质量。
科研难关纷至沓来,比如,嫁接种子园所用的优质穗条从哪里来?大面积的嫁接,如何调配人力?……摆在黄开勇和团队面前的,都是杉木良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寻找“答案”,黄开勇和他的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旁征博引。为了开发组培技术,团队选派了两名科技人员专门到福建省洋口林场学习,经过吸收和改良,配制成适宜广西杉木的组培培养基配方,经过反复试验,首创“杉木容器育苗的轻基质”配方,充分利用当地农林剩余物,不但保证了来源,还降低成本30%以上;为了短期内建立广西第三代杉木种子园,他们从福建省引进了谱系清晰、适应性强的品系。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西已选育优良家系91个和优良无性系38个,平均材积增益较融水种源提高28.5%—47.8%;建立45个优良种质无菌繁殖体系,开启了广西杉木优良种质无性利用的新模式;支撑建设种子园的种子均通过广西林木良种审认定,填补了广西杉木无二三代良种的空白,并先于其他树种进入第三代林木良种的推广应用阶段。
为解决托盘容器育苗容易旋根导致生长效果不良的问题,黄开勇的课题组反复试验,设计出了一款育苗沙床,从根本上消除了旋根现象,制定了杉木容器育苗技术标准,实现了杉木育苗的工厂化和规范化。
在严谨的科研工作中,也让黄开勇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2008年春,广西北部大面积受到冰雪灾害,全州县咸水林场的种子园母树很多受压折断,当时大家都以为种子园会因此毁于一旦。几个月后,广西林业厅组织专家团队前往勘察调研,黄开勇在现场勘察时发现在树干断口附近有新的萌条,这令他惊喜万分,当即着手进行杉木种子园大龄母树的复壮研究。研究结果令人满意,不但完成了他自己的博士论文,还使该种子园重新焕发了活力。
下沉一线,服务基层助力脱贫增收
为了广西杉木良种的示范带动,黄开勇常年驾车奔波于各个林场之间。
由于经常下沉在一线基地,黄开勇曾多次与到基层检查工作的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站长李富福不期而遇。有一次,李富福再次在桂林市全州县咸水林场与黄开勇偶遇,便忍不住打趣道:“开勇,你是不是已经调到咸水林场了?为什么每次来都能遇见你呢?”
自2013年被聘为自治区派驻贫困县科技特派员以来,黄开勇每年都会跑到苗山深处,风雨无阻。2013年以来,黄开勇指导各实施单位开展相应技术培训活动1060多次,参加逾20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和宣传资料22万多份,得到基层林业生产单位和林农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黄开勇和他的团队已经指导建设轻基质容器育苗基地961亩,自2010年以来累计培育容器苗逾3亿株,供造林逾165万亩;营建大中径材示范林8.9万亩,推广良种造林203.7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05.6亿元,新增利税66.3亿元,节支12.8亿元。
一路走来,黄开勇硕果累累,取得科技成果逾50项,获成果奖11项,其中:梁希林业科技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选育林木良种51个,其中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1个、认定3个和广西林木品种审定36个、认定11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和新型专利3件;制定实施广西地方标准7项和林业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逾80篇,出版著作18部,全面推进和提升了广西杉木良种化利用进程和栽培技术水平。
“不怨今朝山上苦,但得他日树下凉。”这是黄开勇QQ动态上的一句话。27年来,他的杉木研究之路可谓泥泞难行、荆棘遍布。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为了心中的绿色梦想,始终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张雷 文/摄)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