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树人”





追忆谈家桢先生
11月8日上午,上海,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从上午8点半开始,社会各界人士陆续从全国和世界各地赶来,送别大师。
  谈家桢作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逝世是世界遗传学界和我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热爱祖国、孜孜不倦的工作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逆境不屈顺境不息
  早年,怀抱“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谈家桢远涉重洋,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先生,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使他在国际遗传学界名声斐然。学成后,面临着学术上被苏联定性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世界观在生物学中的反映”这种局面,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促使谈家桢毅然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遗传学发展曾两度险遭灭顶之灾,身处漩涡中心的谈家桢却从未动摇心中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遗传学领域曾强制推行和灌输李森科的一套伪科学,至50年代上半期已演变到了容不下摩尔根遗传学在中国存在的地步。谈家桢因在争论中不顾压力,坚持孟德尔、摩尔根的理论、强调基因作用而闻名,甚至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毛泽东主席曾四次接见谈家桢,指示“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这让他备受鼓舞。
  60年代,正当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时,“文化大革命”使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再一次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在“文革”中,谈家桢经受了非人的折磨,结发妻子甚至不堪受辱而自杀。然而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丝毫没有改变对祖国、对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相比于个人的荣辱得失,更让谈家桢深感忧虑的是遗传学事业几经挫折,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遗传学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此时已年逾古稀的谈家桢牢记着毛主席“把遗传学搞上去”的教导,将所有的光和热全部奉献给了我国的遗传学事业。1998年,我国终于取得了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的主办权。当时已是90岁高龄的谈老多次亲临会场布置工作,并在大会上作了《为了全人类的更好生活》的精彩发言。此次大会盛况空前、广受好评,谈家桢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夙愿,为我国遗传学的发展争取到了一个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重要机遇。
  究竟是什么让谈老能在漫长的百年生命旅程中始终做到“逆境不屈,顺境不息”?作为一位生命科学工作者,谈老曾说自己的责任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那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他进一步解释说:“丰衣足食,就是用生物学研究成果推进农业发展;安居乐业,则是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延年益寿,当然是进行医药开发;天下太平,是要制止生物武器,维护世界和平。”这简单的四句话,同样也是这位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科学事业发展融为一体的科学家所毕生坚持的“追求身心和谐”的理念。
“谈家桢先生是中国遗传学界坚持真理的一面旗帜。他从不屈服于任何非学术压力对遗传学的干扰,坚持着中国遗传学的正确方向。谈先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是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是新一代科学家们给予他们最敬爱的师长最高的评价。
学高为师品正为范
谈老逝世当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学生自发地聚在一起,以折千纸鹤的方式寄托哀思,为谈老送行。
桃李满天下,用这句老话来形容从教70余年的谈家桢先生,毫无半点夸张。可以想见,这样一个细雨迷蒙的秋日,在国内乃至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又有多少人会深情地回忆起与这位“中国遗传学之父”的师生情谊,泪盈于睫,不胜唏嘘?
“没人能够数清谈先生究竟有多少学生。国内但凡有学习生物的地方,你总能找到与谈先生有关的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余龙教授说。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的百岁寿诞上,谈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从1936年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担任浙大生物系教授至今,谈先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学生超过自己。在学术上,有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了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他马上复印下来,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墙上,还第一时间打电话去表示祝贺与鼓励。他深知,只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历史才能前进,科学才能昌明,国家才能发展。
谈老视学生如儿女,不仅在学业上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也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他早期的4位学生盛祖嘉、施履吉、徐道觉和刘祖调都曾受惠于谈先生的厚爱。学生经济拮据,他拿出自己有限的积蓄;学生归国无处落脚,他腾出自己一半的房间;甚至学生夫妇感情不和、家庭纠纷,他都会出面调解,协助解决。
“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树人,”2005年,谈家桢在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不论在国内或海外,个个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不少人并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做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本报上海11月8日电)
图片说明: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新华社发(刘畅摄)
任佳 钱婧 王春 科技日报 20081111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教育  人才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