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8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年度总结会议在我院科技报厅召开。
2002年12月,以国家林业局为依托部门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西部典型区域森林植被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理”正式启动。项目针对西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即水土资源与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其核心为解决森林植被与水的相互关系。项目共由7个课题组成,我院刘世荣研究员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该项目共9个主要承担单位,其中包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项目参加人员85人,其中研究骨干39人。
项目执行期限为5年(2002.12-2007.8)。根据科技部对项目实行的“2+3”管理模式,前2年执行期限为:2002年12月-2004年8月。中期评估后,再执行后3年的计划任务。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多年来普遍关注但尚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森林植被水文生态功能的形成机制,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和尺度转化,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和设计原理等方面。本项目研究将大大促进水文学、生态学、土壤学、林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完善,如生态水文学、森林植被稳定性、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和设计原理,可逐渐形成全新的结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使我国在这些学科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本项目力求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森林植被调控区域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的尺度效应和作用强度;典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和农林景观优化配置模式。从而实现:
1)通过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森林植被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阐明森林植被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揭示农林景观格局的生态耦合过程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发展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与方法,实现林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与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发展。
2)提出确保西部典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森林植被格局和区域森林植被恢复的优化技术途径,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科学支撑。
本次会议就项目立项以来,各子项一年中所展开的工作和工作进展,如完成的野外调查和基地建设、资料收集、科研人才凝聚等重要任务作了简要的总结和回顾。通过一年的辛勤工作,项目研究进展顺利。项目咨询专家和专家组根据课题任务书要求对各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评估。为共同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各课题采用学术报告形式进行课题间交流和切磋。
出席会议的有科技部咨询专家闻大中院士、张芝利院士、中科院的冯宗炜院士及我院的蒋有绪院士,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胡章翠副司长一行及国家林业局天保中心和退耕办负责人。我院刘世荣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其项目和子项目负责人,各课题研究骨干及其他参加人员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张大华研究员主持。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各课题组长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学术主攻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及所承担的任务,以便在关键领域实现强强联合。
会议强调了创新性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问题。在尺度转换、景观界面过程和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多个可能创新点。
会议交流学术报告31个,开拓了研究的整体思路,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组合,在利用分形技术解决尺度转换、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植被恢复重建等学术领域的报告相对活跃,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会议整合并统一了数据平台,达成了数据共享的具体方式,将极大提高研究效率。(王建兰)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10-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