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专题研究治沙战略和“三北”工程建设攻坚方向,规格如此之高,充分彰显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林草事业、对“三北”工程、对防沙治沙、对荒漠化防治、对水土保持、对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事业的倾心和关切。
座谈会后,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工程建设一线基层人员备受鼓舞。过去40多年来,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历尽艰辛、锐意进取、苦尽甘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下一步,荒漠化防治科技工作者将深刻领悟、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继续埋头苦干,献身荒漠化防治这项崇高事业,为防沙治沙贡献林草科技力量。
定位“高”:深刻认识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历史性地位: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搞好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40多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以“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为代表、以荒漠化防治和植被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大型生态工程,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绿进沙退”模式,沙区山更青了、水更多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沙区生态与发展良好协同的背后,是国家一系列支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理念革新与政策创新。
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这是“沙”首次被纳入“七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总纲。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总书记特意提到了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巴彦淖尔“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总书记专门指出“有些地方种树还林,把农耕地改了,有些地方不适合改造沙漠,反而花高成本去改造,这些都不行”。总书记心中一直惦记着那一片“沙”,关心着治沙工作。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从此,沙区生态治理走上了协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未来沙区建设将更加“风光”无限、美丽多姿。
数十年前,中国创造性改良并发展了“草方格治沙”技术,包兰铁路的中卫沙坡头铁路固沙体系获得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如今,中国创造了磴口模式、光伏治沙模式、库布其模式等国际知名的治沙典范。
久久为功,中国治沙涌现了“人民楷模”王有德、“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八步沙“六老汉”、“治沙女杰”牛玉琴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塞罕坝精神”、“三北精神”等精神谱系。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典型案例,像一座座矗立在千里风沙线的“治沙丰碑”,也是三北万里绿色长城的“烽火台”。
定标“准”:深层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思维
虽然我国荒漠化防治成绩喜人,但未来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滚石上山”的毅力,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
生态建设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而且是最可靠的GDP。我们要从深层次领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系统思想:从一批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的伟大实践,到最终建设的生态文明,中间的实现过程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产出最洁净的GDP、最绿色的GDP。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要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的研发能力,提供科技支撑,科学做到“以水四定”(定绿、定地、定人、定产)、科学治沙、科学绿化,将“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亮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高度重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域治理的生态建设新理念。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荒漠化防治从国家工程、地方建设到社会参与度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表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包括林草行业主管部门、林草科技工作者、一线基层人员在内的全体林草“大军”,发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扎实作风,经过厚积薄发的长期积累,敢于亮剑的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在广大沙区英勇奋战,谱写了新时期的绿色赞歌。
定点“精”:深入发挥科技的发动机加速器助推剂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出了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指令,三大“战区”的锚定和选择在科学上是非常合理和准确的。
黄河“几字弯”位于半干旱区,包括阴山—狼山—雅布赖山—贺兰山—六盘山—黄土高原(部分区域)—吕梁山包围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基地,也是沙患、水患、盐患叠加的“重灾区”,面临生态安全“卡脖子”的问题。
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主要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是距离京津最近的一片天然风沙源,降水条件在沙区相对有优势,做到科学开展林草建设、基本控制风沙源较有把握。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区,是我国西北天然沙漠、戈壁的集中分布区,是全国荒漠化危害严重地区和全国沙尘暴高发区之一,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咽喉通道,拥有一大批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和连片野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生态地位,事关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国防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的定点十分“精准”,三个主战场对应三大典型气候区、三种不同的土地退化情形和生态建设思路。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需要深入发挥科技的发动机、加速器、助推剂作用。
纵观科技发展历史,通常存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政策“变现”的三级跳(实则是三级高山),每一级的跨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靠临时抱佛脚,而是长期的积累,甚至坐冷板凳积淀而成的。中国荒漠化防治科技工作者长期开展科学技术研发,为国家生态建设贡献了智慧,一旦被国家所采纳,运用到指导生态建设实践、造福人民群众上,这才是科学最高级的贡献,是对科技人员顶级的赞赏。
下一步,科技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本领,一以贯之,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作出科技贡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总书记已经发出了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冲锋令,作为科技工作者,要继续牢记使命与担当,将三大标志性战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紧迫性解读好、阐述好、研究好、落实好。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基础科技研发、科技普及、国际合作工作,将论文写在三大“战区”的热土上。同时也要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建设的困难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要戒骄戒躁,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
二是要勇于奉献,为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提供科技支撑。要按照自然禀赋特征,在三大区域精心设计和研判。对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攻黄河岸线控沙与光伏治沙,确保黄河安澜,再造一个“新时代塞外江南”;对于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主攻高质量林草建设,恢复昔日稀树草原景观,完全“斩断”入侵京津的风沙源;对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攻风沙口治理、遗产地保护,打造成“一带一路”生态文明样板间。做到分区处理、分类施策、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三是要全国一盘棋,劲往一处使,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国科教机构力量。针对三大标志性战役所在地区,整合相关研究机构,完善三北地区监测评估网络,打造示范样板间、创新基地等科创元素,培育防沙治沙和生态工程的“真博士”“真专家”。
四是要有国际视野,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治沙人的智慧。今年6月17日,我们将迎来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首批缔约国,一直以来,中国高质量、超额完成国际履约任务,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可持续发展目标。各类防治荒漠化及土地退化的“中国技术”和“中国模式”,可以为全球受荒漠化危害以及土地退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参考的样板和效仿的模板。科技工作者在全球舞台上大有可为。
未来,我们将积蓄“滚石上山”的毅力,抖擞精神再出发,牢记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谆谆教诲:不负韶华,打好打赢新时期防沙治沙攻坚战,把广袤大漠戈壁变成祖国金山银山,为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卢琦)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