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60年,6000牧民,10万公顷林场



这是11月13日拍摄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玛可河林区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这是11月12日拍摄的玛可河林场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玛可河林场护林员安孜尕太(左)和朱福海在林区巡查(11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这是11月13日在玛可河林场附近拍摄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民居 新华社记者 张龙摄

  冬日清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玛可河林区空气清冽,墨青色云杉被晨雾锁在玛可河两侧的群山上。沿着河谷一路向南,绿水氤氲,灌木葱郁,不时跳出的水鹿和岩羊,为寂静的山岭增添不少生气。
  玛可河林场是长江源最大的原始林区,面积超过10万公顷。穿林而过的玛可河沿岸“十八山谷十八溪”,逾6000名藏族牧民在此世居。记者跟随当地向导走进热洪沟,水流湍急的热洪曲清澈见底,牧民安孜尕太带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家就坐落在溪流一侧。
  在安孜尕太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马锯和大斧开始挺进森林,让这片林区一度成为采伐“热土”,“老解放拉木头”成为他的童年记忆。之后的30余年,木材经营成为当地牧民的重要生活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滑向竭泽而渔的危险境地。
  90年代初,一位森林工人一天最多能伐10余棵树,最粗的直径近1米,最细的也有10厘米,在平均海拔高度3600米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碗口粗细的云杉大约要生长60年。每年的6到8月份,玛可河峡谷里每天都有2公里左右的车队等待装车。
  改变发生在1998年。青海省颁布关于停止天然林资源采伐的通告,玛可河林业局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试点工程建设,林区由森工采伐、木材生产经营彻底转变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这一年,曾是森林工人的玛可河林业局班前林场副场长的朱福海在“启动天保工程、造福子孙后民”的石碑前留影。
  起初,这一转变使得当地牧民开始茫然。曾经大片大片向斧锯屈服的森林,曾经一根根顺河而下的木材,曾经吃苦耐劳就能养家度日的营生,突然间消失不见了。本世纪初,盗伐事件屡见不鲜,只因为盗伐一根碗口大的木头能挣7元,如果用牦牛驮到邻县或者四川每根能卖到20元。
  安孜尕太和朱福海都曾遭遇过盗伐事件。一旦上前阻止,前来盗伐的牧民就会召集20至30个同村亲友,将管护员团团围住,免不了口角争斗。没有新的生计,盗伐就难以消弭。盗伐及盗猎事件的接连发生,也在倒逼当地政府和玛可河林业局想办法、出主意。
  在严厉的森林保育红线下,老一辈牧民尝试向有限的耕地要生产力,年轻的牧民开始将眼光投向林下经济,贝母、羌活、羊肚菌等特色物产走出深山。从那时起,当地1000余户牧民中的大多数逐渐被政府纳入护林员、草管员、生态管护员的序列,牧民得以通过保护森林获取收益。
  近些年,玛可河林区依靠当地浓郁的藏区传统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建筑风格及红色旅游资源寻求增收,群众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33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7800余元。与此同时,玛可河林业局数据显示,林区盗伐盗运林木和盗猎野生动物违法案件逐年下降,几近绝迹。
  每年4月底至5月中下旬,当地牧民就会轮流上山造林,过去3年里牧民劳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新栽的树苗旁边是粗壮的树桩。与1998年相比,林区森林覆盖率由51%增加到69.58%,森林蓄积量由420万立方米提高到483万立方米。
  60年间,10万公顷林场,6000牧民在林间暮色流水声里,经历了砍伐森林、“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傍晚时分,每月至少巡护25天、每年至少巡护4000公里的牧民管护员纷纷骑着摩托车从18条山谷里返回家中,家家户户升起炊烟,安稳静谧。(记者 张大川 李亚光)
新华网 2019-12-05

关键词 原始林区  国有林场  绿化  造林  森林资源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