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廷·巴特尔:扎根草原的红色之子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锡林郭勒盟林草局供图)


重焕生机的萨如拉图雅草原(锡林郭勒盟林草局供图)

夏季的草原绿草如茵,各种野花争相绽放。清晨,廷·巴特尔像往常一样漫步在自家草场,身边不时有小动物从草丛中跃出。此时,他会停下脚步,掏出手机进行抓拍,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5年6月出生,开国少将廷懋之子,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牧区,成为一名普通牧民。40多年来,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带领牧民通过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科学养殖、多渠道增收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廷·巴特尔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七一”前夕荣获“七一勋章”,被牧民誉为致富带头人。
一颗红心只为这片草原和人民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名高干子弟,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走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插队到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如拉图雅草原。
廷·巴特尔回忆:刚到嘎查时,牧民们夜里睡觉连被褥都没有,照明是棉花捻插在羊油里面点燃,写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时间。
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从头学起。从蒙语到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每一样都用心学习琢磨,两年时间,蒙语交流和牧区生产生活知识基本掌握,有些技能还成了行家里手。
返城热潮开始后,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人们都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而事实恰恰相反,送走除他之外的最后一名返城知青,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嘎查扎下了根。
廷·巴特尔的真心换来了草原人民的信任。领导让他去经营乳品厂,廷·巴特尔欣然接受,开始四处奔走,学经验、换设备、跑销路,一年下来,硬是让濒临倒闭的乳品厂扭亏为盈,当年就营利5万多元。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不仅找到了心上人,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将军廷懋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信任。”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93年,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一次面临考验,按政策他可以随父亲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这次机会非常难得。但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已经围封的草原和他亲手绘制的蓝图,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留下来。他对父亲说:“这里的牧民太穷了,我有点文化,我要留下来。”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萨如拉图雅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超过80公里。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户牧民,带领人们硬是用铁锹开出一条条通往牧户家的“雪路”,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围封禁牧让贫瘠草原重获生机
萨如拉图雅,汉语意为“美丽的霞光”。嘎查所在的阿巴嘎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台河从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由于放牧过度,草原加速退化。廷·巴特尔刚到这里的时候,草原上经常泛起黄沙,环境日益恶劣。
1983年,政府实行草畜双承包。作为当时的嘎查长,廷·巴特尔承包了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草场。近6000亩草场,大部分被白沙覆盖,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两旁全是盐碱地。走遍了草场的每个角落,廷·巴特尔发现,传统的数量型游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
廷·巴特尔意识到,不能再无节制地放牧了,要让草原休息休息,必须尽快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地。可是草原不放牧,让牧民咋活?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此时,正赶上盟委、行署实施“围封禁牧、集约经营”战略。他的想法与上级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搞草场修复,不能一个模式。夫妻俩买来角钢,分批分类拉起了网围栏。草场分四季轮牧,打了井,还在沙化严重的草场撒播草籽、种植饲料玉米。
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又托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籽、树种,并广泛种植沙柳、杨柴和榆树,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他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结果第二年就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两年后,曾经最差的草场养出了最肥壮的牛羊。围栏轮牧也让廷·巴特尔家的草场停止了退化。
2006年,廷·巴特尔又完善划区轮牧,把全部草牧场划分成9块,面积最大的一块为夏季草场,其余8块为冬春季草场、秋季草场、打草场、两块牛犊放牧场、备用草场、经济区以及生活区。草场因常年实行禁牧,产草量逐年增加,冬季饲草能够自给,经济效益翻番。
2005年返青时节,他家牧草只有9厘米高,草场植被盖度也仅有15%。到了2009年,植被高度和盖度已分别达到16厘米和35%,曾经砂石遍地的河滩旁也长出郁郁葱葱的牧草,一簇簇野花点缀其间。
如今,在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草场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牧草长得有成年人小腿那么高,牧场里野花野草品类繁多,有的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尔就自己命名。生态好转了,草原上不时还有鹿、狍子、獾子等野生动物出没,偶尔还能看到迁徙途中到此歇脚的天鹅和大雁。
牧民们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在廷·巴特尔的引领和悉心指导下,很快产生了以点带面的效应。
首创“蹄腿理论”让畜牧良性发展
20世纪末,牧民的牲畜饲养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增收的热情不减,羊越养越多,草场不堪重负。
廷·巴特尔看到,草场植被虽然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廷·巴特尔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改变牧民的养殖结构。
一天,廷·巴特尔看到正在吃草的牛羊,来了灵感。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只羊折算1头牛,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养1头牛的效益不会低于5只羊,但20只羊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却远远大于4只牛蹄子。如果能减羊增牛,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蹄腿理论”。
“蹄腿理论”要付诸实施有不小的阻力。他不厌其烦地向牧民做工作,让大家了解减羊增牛的好处,可当时连他妻子也不理解。家里承包了近6000亩草场,养1000只羊并不算多,且收入稳定,何必瞎折腾?
廷·巴特尔告诉妻子,草原不仅是我们的命根子,更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身为嘎查的支部书记,一定要带头跟上时代,养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羊增牛。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带头做起了“牛”文章。他将自家的1000多只羊全部卖掉,引进了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同时利用杂交优势育肥牛,通过多年的选育培养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生态恢复、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他家的牲畜虽然数量少了,但收入却比周边牧民高出几倍。
大家了解到减羊增牛的好处后,都抢着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牧业生产对草原的压力逐渐减小,草原也慢慢恢复了元气。在廷·巴特尔的带动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绝大多数牧民都调整了牲畜结构和养殖模式,人均年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两万元。
这一做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很快在全旗和全盟进行推广。如今,嘎查50%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牲畜改良比重达到98%。
无私无畏脱贫路上坚定带头人
生态好转了,对于草原的未来,廷·巴特尔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如何让贫困的牧民尽快致富,除了养羊、养牛还能干什么?扶贫先扶智。
为了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更多的牧民知道,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廷·巴特尔在家里建起了一座农牧民培训基地。课堂上,他自己成了讲师,掰着指头给牧民算收入账、成本账、劳动账、生态账。他把几十年在生产中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经营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嘎查的农牧民。人们将这个培训基地称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在这里参加培训,可以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治理生态、完善基础设施等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果,廷·巴特尔所讲授的也都是与时俱进的新经验、新方法,没有空话,句句实用,不仅造福一方牧民,也成了全国各地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典范。截至目前,“廷·巴特尔大讲堂”已累计培训盟内外乃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地主动参与培训的人员两万多人次。他还把当年父亲支援他的5万公斤草籽免费分给了学员。
廷·巴特尔不但热心助人,也紧跟时代。除了搞培训,他还带领牧民成立了股份制公司,加工销售鲜奶和风干肉,并办起了“牧民之家”。草原蚊虫多,啃噬草场又影响牛的健康,他推广生态养鱼,用灯光把蚊虫吸引到鱼塘。他还鼓励牧民发展生态旅游。
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牧民的生活也更富裕,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通了电、修了路、拉了网,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
2018年6月,尽管很多人不愿意,廷·巴特尔还是选择从嘎查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说:“文化程度跟不上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有思想,书记和嘎查长都是大学生,要相信年轻人。”
如今,年过六旬的廷·巴特尔仍然闲不住,牧民谁家有事,招呼一下就来。大到修理机械,小到缝蒙古袍,就连给牲畜治病他也能干。
劳作之余,廷·巴特尔和老伴最大的乐趣就是拿着相机拍摄花花草草和野生动物。他家的墙上挂满了牧场动植物的照片,并在女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分享给四面八方的人们。
每当人们问他,一个将军的儿子为什么愿意当一辈子牧民、当一辈子普通老百姓时,廷·巴特尔说:“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气、生活多好,主要是看能不能把群众当亲人,多为他们办一些好事实事。”
廷·巴特尔就像一棵红柳,守护着这片草原。(郭利平 敖东)
中国绿色时报 2021-07-06

关键词 草原  草原生态  草原保护  草原经济  草原产业  荒漠化  防沙治沙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