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东去,丘之洲头,天水一色,至阔至美。从天际磅礴而来的黄河,铸就了封丘的血脉和气韵。封丘傍河而居,黄河像一个巨大的臂弯圈住封丘一大半,过境流程达56公里,河床最枯水位与堤背地面高低落差达3米左右,引黄灌溉非常便利。过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两渠水流量每年平均1.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沛,多为经多层渗透的黄河水,境内鲜有工业污染源,再加上气候的相对温和,造就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沛的湿地资源,也成就了黄河下游特有的湿地生态系统。
位于封丘县南部的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划面积约14280公顷。西起封丘、原阳两县交界处,穿越封丘县的荆隆宫乡、陈桥镇、曹岗乡、李庄乡、尹岗乡,止于封丘长垣交界处。封丘境内湿地版块大多沿黄河大堤两侧星罗棋布,其中青龙湖自然湿地观赏、陈桥湿地片区人文导赏、黄河景观及曹岗险工景观赏析、湿地生态农业观光等“大块头”版块构成了这里生态旅游版图的主线。
据水质监测机构历年对该县各主要供水点的检测报告,这里水质甘洌,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PH值在7.55-8.25之间,是天然的弱碱性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加上大面积繁茂的农作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近300天。沿黄大堤两旁绿化极好,大树参天,芳草匝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高,是难得的天然养吧。湿地保护区内苇风摇曳,碧水长天,四季都有动人的风景,是珍稀候鸟集聚栖息的天堂。鸟儿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面嬉戏,或在草丛私语。进入保护区,总有一种不敢高声说话的感觉,怕惊扰了这里悠闲的主人,怕打破了眼前一卷如画的宁静,更怕吵醒了心灵深处回归自然的梦境。
震旦鸦雀是封丘沿黄湿地的“镇山之宝”,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由于这种鸟过于稀少,因此在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IUCN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国人叹其为鸟中大熊猫。
震旦鸦雀体积娇小,长长的尾巴加在一块儿才不足20厘米,黄色的小嘴很像鹦鹉。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 虹膜-红褐;嘴-灰黄;脚-粉黄。
它的生来好动,飞时迅速,为了觅食,经常在芦苇里跳来跳去,有趣的是,如果一不小心,到了芦苇的最上端,因为芦苇上端很细,承受不了它的体重,于是被压倒在地上,它们会再次跳起,跃到别的芦苇上觅食。有时它们也会偷吃蜘蛛网上的虫子,不劳而获。在湿地附近,摄影家们不难扑捉到这样的镜头:它们用粉黄色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就像一名手拿钢枪的小战士站在枝头张望,一发现有虫子,它们就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坚硬的嘴敲打芦苇秆,发出清脆的响声,把藏在芦苇皮里的虫子揪出来吃掉,专家们称其为“芦苇中的啄木鸟”。它羽毛美丽,鸣声悦耳,叫声急促而连贯,非常好听,唱得高兴的时候,它们还会展翅欢唱,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一边振翅,一边低唱,故又被誉为“芦苇中的精灵”。
可作为留鸟,它持续飞行能力较差,其主要食物是芦苇茎内、茎表、叶表上面移动能力较差的小虫以及蚧壳虫等,食源单一,必须依赖芦苇荡的环境生存。没有芦苇,它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必死无疑,所以它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有记录,而后就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如今,震旦鸦雀在封丘栖息数量逐渐增多,是因为这里有其适合生存的良好条件,也充分地说明了封丘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封丘县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包括震旦鸦雀在内的不少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封丘湿地保护区内水域、滩涂广阔,芦苇及各种水草丛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动、植物的北方物种、南方物种和广布种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潜在的科研开发、生态旅游价值。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保护区内仅鸟类就有156种,野生兽类计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植物745种。在保护区内分布的鸟类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保护区内优良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鸟类的栖息、生长、繁衍,从而形成良好的候鸟迁徙通道,同时保护了湿地其它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为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在维护和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与平衡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讯员张沉浮尹祖涛 张金良孟庆军图)
人民网 2015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