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全面提升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资源保护全面加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林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针对当前林业发展形势、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谋划思路,以及如何大力推进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等焦点问题。近日,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挑战诸多但面临新机遇
  “林业发展水平落后,生态资源总量不足,已成为我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的重要原因。”张建龙指出,虽说林业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也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应该看到,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许多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安排部署。林业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生态兴则文明兴,国家强林业必须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良好的生态、发达的林业。”张建龙强调,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林业发展水平离这样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再接再厉、埋头苦干、迎头赶上,林业绝不能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全体务林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担当和广泛共识。要举全行业之力,集各方面之智,坚定不移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林业改革发展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新时代林业的根本任务,各级林业部门必须以此统领林业工作全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务求全胜。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林业的影响也将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只要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林业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张建龙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这意味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加快,林业现代化必须提速,原定2050年的发展目标需要提前到2035年实现。
  要提前实现这些目标,国家需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尽快补上国家现代化中林业这块短板。同时,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是主要标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特征。
  张建龙称:“而林业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则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建设动力改革红利“双推”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表明,我国稳定解决温饱之后,消费正在升级,人民期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张建龙表示,13亿多人对优质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必将产生强大的拉动力,带动林业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就像当年粮食紧缺一样,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生产,以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生态产品不可或缺、无法替代,也不能进口,只能立足国内满足人民需求。多年来,为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支持林业改革发展。
  同时,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多元化和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化,生态产品交易变现将会更加便捷可行,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将会进入林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张建龙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业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保障。
  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引导、规范、激励、约束作用将不断显现,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将更加规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推动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提供有效抓手搭建广阔舞台
  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林业主要工作领域在农村,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可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张建龙称,特别是,振兴乡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林业。
  为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的巨大需求,就必须依靠乡村这片广阔天地,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让城镇居民方便寻找乡愁。而在这方面,国内外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比如日本的生态村建设、韩国的新农村运动,都把保护生态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
  张建龙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指出他们在认真践行“两山”理论,积极做好山水文章,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我们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生态改善和林业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部脱贫。
  据了解,我国6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林区沙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大多数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最适合的产业是林业。
  张建龙说,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统筹整合资金,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扶贫,有力带动了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尤其是林业,成为扶贫开发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山西省,通过成立贫困人口占多数的专业合作社,从事造林绿化和森林管护经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云南省贡山县选聘生态护林员2500多名,促进了全县76.8%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而湖南省邵阳县,则是种植油茶65.4万亩,年产值14.5亿元,带动3.1万人脱贫,占全县脱贫人口的34.8%。宁夏等地将易地扶贫搬迁腾退的土地用于恢复生态,林草植被快速增加,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可以预见,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将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全面加强,林业林区生产条件将会继续改善,生态护林员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利用方式将会更加绿色,这些都将为林业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张建龙强调。
  科学谋划指导力争实现“三目标”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必须针对国内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层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全力维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同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主动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推动相关国际规则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可以为国内林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张建龙介绍说,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当前林业发展水平和人民对良好生态的需求等因素,必须对新时代林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谋划,以更好地指导全国林业现代化建设。经过初步测算和论证,提出如下预期目标。
  力争到2020年,林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0%,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0%,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
  力争到2035年,初步实现林业现代化,生态状况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05立方米,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85%,湿地面积达到8.3亿亩,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林业现代化,迈入林业发达国家行列,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达到265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20立方米,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3%,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2%,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100%,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
 胡利娟 中国科技网 2018-01-12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生态  森林资源  林产品  林副产品  图片  重点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