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保护知识产权 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

















2022年,国家林草局共受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28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651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林业相关专利共计105630件,其中,林业科研院所的专利公开量为2195件,林业高等院校的专利公开量为7088件。
  自2016年以来,《中国林业和草原知识产权年度报告》上的这些数据逐年快速攀升,标志着我国林草自主创新能力、林草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不断提升林草植物新品种权审查质量、效率和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林草专利技术和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项目,推进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工作,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快速增长,多个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落地开花。
  4月20日—26日,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有力支持全面创新。为配合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本报特别梳理林草知识产权年度报告,林草植物新品种工作成绩,展示一年来林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新亮点,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
  1.夯实基础 完善管理制度政策
  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新修订《条例》衔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打通植物新品种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进一步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
  研究建立林草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
  举办林草新品种分子测试技术研讨会,深入研究林草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激励育种原始创新。
  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明确,到2030年,知识产权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业态丰富、布局合理、行为规范、服务优质、全链条贯通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2. 提升效率 优化受理审查工作
  林草植物新品种受理审查数量创新高
  受理国内外林草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28件
  新增现场审查专家18人,专家库总人数达到232人
  组织完成植物新品种实质审查684件。其中,现场审查420件,田间测试264件,测试任务完成量较2021年增长22%。
  升级优化“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系统”
  林草植物新品种初审时间
  由6个月压缩至50天以内
  完成已授权品种性状描述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初步开发,按属(种)分类整理完成1200份已授权品种数据。
  向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新品种数据库填报761件授权品种信息,实现林草授权植物新品种数据全球共享
  3.调查评价 保护珍稀濒危遗传资源
  重点开展了21个种属林草遗传资源遗传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工作
  其中,2022年新增项目11项,2021年启动并延续项目10项,涉及我国珍贵硬皮树种赤皮青冈、名贵香料沉香木、特有濒危植物血皮槭等遗传资源。
  2个项目通过验收
  野大麦
  收集野大麦资源111份,筛选鉴定野大麦核心种质资源13份,首次开发出野大麦资源甄别真伪的实用表型标记,充分挖掘了其耐瘠薄和耐盐碱的关键基因,为野大麦在边际土地和盐碱地中的利用和改良奠定重要基础。
  百合属
  收集我国百合属珍稀、濒危及特有种428份,国外野生资源15份。建立了基于组织培养、常低温和资源圃的“三位一体”资源保存体系,首次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开发了适用于区分百合属不同种的DNA条形码,为百合属种质资源的鉴定、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
  4. 转型升级 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实施3项林业专利技术转化运用项目
  实施7项林草授权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项目
  推荐2项林业发明专利项目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选,4项林草专利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截至2022年,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在国家林草局4个对口帮扶县共设立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9项,投入经费164万元。其中,广西龙胜2个,罗城4个;贵州独山1个,荔波2个。
  其中5个项目通过验收:
  “一种木耳挂袋栽培的方法”在贵州荔波县的转化运用
  “雪凝红”核桃新品种扩繁及推广试验
  杉木优良种质无性扩繁中试及应用造林
  林下种植大百合技术提升及产业化示范
  生物质基土壤改良剂的关键制备技术转化运用
  5. 执法保护 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开展打击侵犯、假冒林草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打击制售假劣林草种苗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工作的通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开展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工作调研
  启动修订《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推进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
  6. 审查测试 完善新品种测试体系
  组织起草林草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设规划
  批复设立海南崖州测试分中心,形成了包括1个测试中心、6个区域测试分中心、2个分子测定实验室和6个综合性测试站的林草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审查测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林草植物新品种田间测试工作有序推进
  组织林草植物新品种昆明测试站、上海测试站、杭州测试站、菏泽测试站对361个申请品种开展田间测试工作,完成264个品种的田间种植测试。
  昆明测试站
  上海测试站
  杭州测试站
  菏泽测试站
  申请品种361个
  完成测试264个
  编制发布《林草植物新品种领域标准体系》
  木麻黄属、李属-樱花、金丝桃属等9项林业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以林业行业标准发布。
  7. 情报分析 掌握国际前沿动态
  跟踪世界各国林草知识产权动态
  开展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1991年文本的社会效益、巴基斯坦地理标志法、美国植物新品种常见问题、加拿大植物育种权利制度、全球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项目概况、欧洲森林遗传资源战略概况、挪威森林遗传资源状况、塞尔维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日本林木育种与遗传资源保护等研究,编印《林业知识产权动态》6期。
  开展林草重点领域专利情报分析研究
  组织开展日本森林研究与经营机构、森林病虫害、植物保护、草坪栽培、杜仲、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专利分析研究,出版《我国主要优势经济林树种论文与专利分析》。
  8. 信息共享 建设基础数据库
  和共享平台
  完善建设15个林草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库,新增数据量10万条,累计数据量170万条
  “中国林业知识产权网”和“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网”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
  开通“2022 年全国林草知识产权宣传周”网站
  “林业知识服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13000人
  9. 积极履约 提升国际话语权
  促进中欧充分了解国际和双方法律法规最新进展
  派员参加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系列会议、东亚植物新品种保护论坛、国际无性繁殖观赏植物和果树育种者协会会议,联合欧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CPVO)举办“中欧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研讨会”。
  组织起草《第二次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家报告》
  积极履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关职责。
  银杏国际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获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批准立项
  同步推进枸杞属、木兰属国际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编制。
  10.全媒传播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作“新闻2+1”知识产权宣传周特别节目“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
  制作“部长谈知识产权”“优良林草植物新品种巡礼”视频
  在UPOV社交媒体平台发布8个中国林草植物新品种和4个青年育种者事迹
  在UPOV官方网站发布中国优良林草植物新品种宣传视频(英文版)
  在网站被登载、转载林草知识产权方面报道120多篇
  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众号平台(知识产权战略)发布文章4篇
  在《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发表林草知识产权重点报道50篇
  出版《2021中国林业和草原知识产权年度报告》
  11. 自主创新 林草知识产权数量稳增
  截至2022年年底:
  林草植物新品种 申请量8836件,授权量4055件
  林业相关专利 公开量814129件,其中发明专利373373件
  草原相关专利 公开量115161件,其中发明专利64157件
  林业科研院所专利 公开量15942件,其中发明专利10151件
  林业高等院校专利 公开量65215件,其中发明专利31746件
  林产品地理标志1617件
  林草软件著作权16624项
  植物新品种转化应用典型案例
  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在推动林草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实效、可复制、能推广的转化运用典型案例,为进一步探索优良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模式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1.红花玉兰新品种
  红花玉兰花色艳丽多姿,具极高的观赏、用材和药用等价值。北京林业大学红花玉兰课题组历经20年不懈努力,通过选育红花玉兰新品种、攻克红花玉兰全产业链新技术体系、建立“研发团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先后选育出9个授权新品种,在湖北五峰带动农户5000余户,建立大苗培育基地1.28万亩,培育红花玉兰绿化苗100余万株。并在北京、河南、山东等23个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在脱贫攻坚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2.紫荆高大观花新品种
  “四季春1号”紫荆树是我国紫荆属植物首个获植物新品种权的园艺品种,目前已推广至全国21个省(市)62个城市,打造了上百条网红“花荫大道”。为促进这一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创新新品种推广模式,成立了“‘四季春1号’工程苗合作生产联盟”,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现惠农富农。目前全国已签约联盟单位20余家,带动1万余户农户和23家企业参与新品种推广生产,每年解决20万余人次就业。
  3.超级芦竹新品种
  武汉兰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多个“超级芦竹”新品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广、生物量高、抗逆性强、田间管理成本低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燃烧、供热、发电、化工、发酵、冶金、造纸、建材、饲料、肥料、生态修复等行业。超级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以上。在其生长的过程中,超级芦竹从空气中捕获大量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可吸收8.5—17吨/亩,是森林的25—50倍,对中国实现碳中和、保障能源安全、治理生态环境、助推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4.米槐高芦丁含量新品种
  山西迎波米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的米槐1号、高槐1号等系列米槐良种,富含大量有效成分芦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等作用,并对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和保健行业。采取典型引路、政府推动、企业支持的方式,山西运城盐湖区三路里镇及周边干旱山区栽培米槐20余万亩,并辐射到全国10余个省(市),总面积200多万亩,使一大批旱塬村庄、数十万山区农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同时大面积的荒山秃岭得到了绿化,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5.板栗抗旱省工新品种
  板栗是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连片贫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长久以来缺乏抗旱、省工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板栗团队培育抗旱省工高产优质新品种3个,20余年间通过“送品种+教技术+换思想+建机制+育团队+塑品牌”的工作模式在板栗产区规模化实施成果转化应用。目前,3个新品种在河北省内种植面积74万亩,占板栗种植总面积21%,带动1.2万户农民人均年增收950.75元,实现年创产值14.8亿元、出口创汇2125万美元,助力塑造国家级产业品牌2个。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4-20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植物新品种  专利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