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安徽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突出位置。2019年,安徽组织实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在滁州、池州、安庆、黄山、宣城和六安市所辖的14个县(市、区)营造多功能林5万余公顷。项目建设坚持创新引领,创造出一批多功能森林经营、森林认证实践、多方参与管理的优秀典型案例。
优化模型,科学提升生态功能
滁州市地处亚热带落叶与阔叶混交林带,是南北物种汇聚的过渡性区域,地形复杂,物种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多样。
20世纪,为绿化荒山,滁州市开展了大规模人工造林,以马尾松、湿地松等针叶纯林和麻栎阔叶纯林为主,生态功能较为脆弱。因受树种选择不当、培育目标不明确,以及松材线虫病疫情和2018年雪灾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滁州市许多林分已退化成低质低效林分。
针对这些问题,滁州市细化项目营造林模型,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对针叶纯林采取“抽针补阔”,对针阔混交林采取“间针育阔”,对阔叶纯林采取“栽针保阔”等营林措施,调整林分树种(品种)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大径级和珍贵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对立地条件优越的退化林,通过改造培育方式,选择麻栎、榉树、三角枫和朴树等乡土珍稀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科学确定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营造“阔阔混交林”。
自项目实施以来,滁州市通过更新造林、现有林改培的方式,累计完成人工多功能混交造林2810公顷、针叶纯林改培珍稀树种1663公顷,逐步将生态退化的现有林改造成针阔混交的复层异龄林,实现了扩大乡土珍稀树种种植面积、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建设目标。项目的实施,累计用工约48万个,有效带动职工和周边群众就业。同时,项目采取的营造混交林、选择乡土树种和低密度造林等营造林技术,为周边林农营造林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认证管理,打造高标准智慧林场
宣城市旌德县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实施该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完成人工混交造林模型244.13公顷,现有林改培珍稀树种模型537.98公顷。
该项目实施主要集中在旌德县庙首林场。庙首林场共有德山里、南关和马家溪三个工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林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利用,乡土珍稀树种、杉木大径材培育成效尤为突出。2021年8月22日,庙首林场正式获得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CFCC)颁发的“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认证证书。由此,庙首林场成为安徽省第一家获得中国森林认证证书的国有林场,同时也标志着安徽省国有林场森林认证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在项目中引入第三方森林认证机制和理念,有利于科学规范林业项目贷款工作,实现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和绩效优化,促进安徽林业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2023年,庙首林场进行了智慧林场建设,对全场森林资源和森林经营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测,极大减轻人工巡林压力。同时,全场实现了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科学化,林区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有了极大提升。
多方合作,带动林农参与项目建设
安庆市怀宁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属低山丘陵地貌,生态优越,物种丰富。怀宁县于2019年实施该项目,经实地调查、全面征求意见,创造性采取多方合作模式,将有意愿参与项目的林农、村委会、林业大户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在不改变林地经营权的前提下,这种模式让有意愿的林农自愿平等地参与到项目中,不仅林农可就近就地就业,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同时实现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展。
安徽各项目市县通过组织实施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一体化推进扩绿、兴绿、护绿,积极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精准提升长江流域森林质量,为打造我国现代林草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借鉴与示范。(吕馥龄 陈勇 陈田甜)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