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森环森保所在海南霸王岭和西藏林芝等地发现真菌新属新种



图1:基于多基因序列的间座壳目分子系统发育树


图2:中国田氏菌的假子座(A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显著滞后于动植物领域。据保守估计,目前仍有超过90%的菌物尚未得到科学描述和命名,这一现状凸显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天然林中,内生菌、病原菌和腐生菌的调查研究尤其不足。
  间座壳目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林木病害相关微生物,主要栖于林木叶片、枝条和种实等组织。该目包含31个科,其中既包含壳囊孢科、间座壳科、隐丛赤壳科和日规壳科等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快速进化类群,也存在小间座孢科和拟间座壳科等物种数量相对较少的类群。值得注意的是,该目包含多个具有重要经济影响的林木病原菌,如引起杨树腐烂病、板栗疫病、桉树溃疡病和葡萄白腐病等病害的病原菌。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技术的进步,间座壳目在科级系统发育关系、重要类群物种界定以及病原菌分化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针对稀有类群的资源调查和科属分类界定仍存在明显不足。
  森环森保所资源微生物学科组近年来持续开展微生物资源收集调查工作,在海南霸王岭和西藏林芝、日喀则等林区,系统采集了高山栎、刺叶高山栎枝枯病,以及胡颓子叶柯和大萼青冈叶斑病等典型病害样本,为深入解析间座壳目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描述发表拟间座壳科一新属——田氏菌属Tiania,以及三个新物种——中国田氏菌T.chinensis、柯生田氏菌T.lithocarpicola和栎生田氏菌T.quercicola。此外,本研究首次发现报道了拟间座壳科的无性型特征,明确了田氏菌属的属征及其与拟间座壳属的差异特征,增加了间座壳目真菌的多样性和对称性,为天然林病害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以“Novel Genus and Species of Diaporthostomataceae (Diaporthales) in China”为题,于2025年3月发表在国际菌物学会(IMA)的会刊《IMA Fungus》(中科院一区,IF5y= 5.2)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姜宁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是李永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院基金(CAFYBB2023PA002)资助。(姜宁)
     中国林科院  2025-03-11

关键词 真菌  间座壳科  田氏菌属  中国田氏菌  柯生田氏菌  栎生田氏菌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