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老汉走了,身后撇下一片林子。
临终前,他把4个儿女叫到病床前,说,“我没能给你们留下钱,你们自己去挣,不要怨我。”
老汉叫云福祥。生前两袖清风,身后遗物寥寥,但却给乡亲们和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多。
云二爷制服“白二爷”
“白二爷”不是人名,是一条沙坝的名字。
它东西长27里,南北宽22里,面积达12万亩,是一条新生的沙漠带,横卧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红乡境内,属库布其沙漠向东南延伸部分。“白二爷”盘踞的地方,寸草不生,人迹罕至。
1982年,时任和林格尔县县长的云福祥来了,他带领一班人马在沙海里安营扎寨,用15年的时间和汗水,把横行霸道几千年的这条恶龙降服,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人们都说,“云二爷”制服了“白二爷”。
今日的白二爷沙坝,到处牧草青青,绿树森森,流水潺潺,清粼粼的水库里鲤鱼欢跳,微风中夹杂着花草的清香。绿荫掩映处,露出几排别致的房舍,红花绿草中,耸立起职工新建的青堂瓦舍。这里,再也没有漫天的黄沙和肆虐的风暴,12万亩的沙地成了生命的绿洲。
他带领治沙专业队利用沙坝的树、草和间种的农作物,办起了草场、颗粒饲料、柳编、粮食土豆等加工厂。利用大量的优质牧草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已拥有白绒山羊牛千余只,收获粮食几十万公斤,还养猪养鱼种果树蔬菜,实现了油、肉、菜自给自足。还种了几百亩的甘草、枸杞、山楂、黄花,草木飘香。有40多户职工在这里安了家,并建起了小学、百货门市部,安装了电灯、电话和自来水。1997年,白二爷沙坝被命名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旅游也给沙坝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1992年,云福祥调任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政协副主席。组织上为了让他有个幸福的晚年,给他准备了楼房,让他在大城市居住、生活。1997年,云老汉68岁。就在这一年,已经退休的云老汉作出决定,把家搬到白二爷沙坝,还动员老伴一起过去。回到沙坝后,他义务为沙坝看林护林,捡粪施肥。一冬一春,他住宅前的粪坑里竟然堆积了30多车农家肥。他还给沙坝治理出谋划策,沙坝应该从生态效益型向经济效益型转移,向种养加工综合配套方向发展。
几年来,云老汉一直在为白二爷沙坝的治理和发展奔忙,眼看着一切都归置好了,林业站也步入正轨了,今年6月3日,他却倒下了。
留下的财富
云福祥留下的是一片绿荫,但决不仅仅如此。
“最感动我的,是老汉的精神,那份不服软、不弯腰的坚毅。”云福祥的治沙队员、白二爷沙坝治沙站负责人张俊说。
云福祥最初提出治理白二爷沙坝的时候,有人反对,有人怀疑,但这并没有动摇云福祥的决心。因为他知道,白二爷沙坝在以3至5米的速度继续扩大,如果不及时治理,总有一天会把和林县彻底吞噬。难归难,但没有退路了。
挑战千百年来肆虐的恶龙,云福祥靠的是执著和坚强。
沙漠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治沙人员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云福祥和年轻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在炎炎烈日下与漫漫黄沙中来回跋涉,挖坑种树。艰苦的环境没有压垮云福祥和他的治沙队员。
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患有低血糖、肝病等多种疾病,曾几次晕倒在沙漠上。但醒过来后,他没有退缩,接着干。辛劳总有收获。1982年的秋天,1万多亩绿树奇迹般地出现在茫茫沙漠中。
树叶儿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十几年过去,云福祥带领他的治沙专业队一直耕作在白二爷沙坝上。云福祥曾说,“我活着的时候和沙坝在一起,把汗水流在这里,死了,也要把这把老骨头埋在这里”。
“从点滴做起,坚持下去,必获成功。这是一切伟大事业的开头。”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领导这样评价云福祥的治沙壮举。
后来者说
和林格尔县流传着一首赞美云福祥治沙播绿的民歌,这样唱道:“黄腾腾的沙梁踏出一条路,刘三明的水库云福祥的树。栽起片大树鸟飞来,给缺奶的孩子敞开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沙坝附近的大红城村的村民说,“这老汉不容易,真是为大伙积德。”
村里人告诉记者,云福祥的孩子们长大了,参加工作,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回到白二爷沙坝先锻炼两年。他教育他们,别老想着自己,要多想想他人。
记者来到云福祥住了多年的老屋前。人去屋空,大门紧锁。这是一所和当地职工一样的普通瓦房。问孩子,孩子们说,云爷爷去世了。
采访当日,阳光很好。老县长亲手栽下的林子郁郁葱葱,树叶在微风中翻转。它们不知道,老县长已经去了。
聂传清 李智勇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