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中国防沙治沙的宁夏样板



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草方格治沙 贾建新摄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经验作为十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世界发布推广


采摘枸杞芽茶


罗山保护区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罗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


采摘枸杞


宁夏枸杞精深加工产品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就占到1万多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夹击,16个县(市、区)的181个乡(镇)受到威胁。
  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以盐池县、沙坡头区、灵武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为重点,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宁夏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30.85万亩和182.1万亩。2021—2022年,宁夏完成营造林3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3.87万亩,湿地保护修复45.9万亩,荒漠化治理180万亩,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明显好转,呈现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的良好态势。
  示范引领 治沙模式走向世界
  在数十年的沙化土地治理历史中,宁夏总结出了不同沙化类型、程度、区域、立地条件下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涌现出了王有德、白春兰、王恒兴等一批治沙英雄模范人物。
  在腾格里沙漠,宁夏探索出了“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该项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探索出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治沙魔方”麦草方格,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时至今日,低廉、便捷、环保的麦草方格依然是世界上治沙的“主角”。
  在毛乌素沙地,宁夏探索出了“六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以治沙促治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人民楷模”、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坚守“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宁肯自己掉下10斤肉,也不愿意让生态建设落了后”的信念,带领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在黄河东岸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地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
  2019年,宁夏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署了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备忘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草局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共建的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及技术培训中心。自2006年以来,宁夏先后承办“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班”“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等9期培训班,培训36个国家、200余名国际学员,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强对外输出防沙治沙技术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宁夏防沙治经验走向世界,治沙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基础支撑 为防沙治沙提供保障
  21世纪以来,宁夏全面加强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防沙治沙走上快车道。
  法制体系建设为依法治沙提供保障。2003年宁夏率先在全国以省域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和《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法规和制度规定相继颁布,有效推进了防沙治沙法制化进程。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规定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不仅为全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社会力量参与沙化治理和沙产业开发提供了法律政策依据。
  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科学治沙打下基础。宁夏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培训和专业教育,成立全国唯一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设置防沙治沙和环境与资源专业,为防沙治沙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了区、市、县、乡四级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先后在沙坡头、盐池等地建立长期的固定野外观测研究站点,开展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成果,形成草方格固沙、“五位一体”铁路防沙治沙模式、飞播造林固沙、“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等一系列防沙治沙技术和模式,树立了宁夏“科技治沙”的典范。
  依托项目为工程治沙提供动能。宁夏紧紧依托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宁夏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国家“双重”工程,充分发挥盐池县、灵武市、沙坡头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先安排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沙漠公园等项目建设。仅盐池县就有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恢复;扎实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封禁面积75万亩,完成建设围栏设施478.8公里,固定压沙3.86万亩,建设管护站19个;积极引进外援治沙项目,实施了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德援二期外援项目等,落实外援项目资金6.5亿元,治理面积76万亩。
  政策引领 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
  为形成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群众实干苦干、社会广泛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宁夏各市、县(区)把禁牧封育工作纳入基层政府和部门年度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统筹安排生态建设补助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宁夏为支持发展沙产业、草原植被恢复、沙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在信贷、贴息等方面予以优惠,有力调动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防沙治沙重在源头预防,宁夏将禁牧作为生态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持续推进禁牧封育,把禁牧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截至2022年底,宁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73%,草原沙化面积由1376.5万亩减少到871.36万亩。宁夏先后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禁牧封育工作的通知》,以硬措施、硬办法切实巩固禁牧封育成果。
  《宁夏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科学合理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宁夏防沙治沙目标、布局、任务、规模和重点。“十四五”期间,宁夏组织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年完成生态修复20万亩,开展种草改良任务落地上图,实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禁牧补助面积2534万亩,每亩每年补助7.5元,年补助资金19005万元,涉及农牧户39万户。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等,宁夏提高了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优质牧草比例、提升草原生产力、增加草原生物多样性、优化草原群落结构,大幅提高了修复区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及草原生态系统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
  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为推进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宁夏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激发社会各界治沙造林、兴办沙产业的积极性。宁夏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在沙区边缘拓展生存空间,发展果树、育苗、温棚、养殖、光伏、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带动沙区群众增收,反哺治沙;落实防沙治沙造林补助和治沙贷款贴息政策,严格按照国家造林补助的政策,对企事业单位和开发大户在沙区营造的防护林、经济林给予资金补助和治沙贷款贴息扶持,协调银行帮助解决贷款;深化“山林权”改革,确保经营者合法权益,在明确林地所有权,维护林农和其他林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放活林地使用权,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调动和保护其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多主体参与的防沙治沙局面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宁夏将部分极端生态脆弱区的农民逐步实行异地搬迁,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小城镇,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节柴节煤灶等解决农村能源,减轻生态压力,巩固治理成果,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下一步,宁夏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坚决打好“三北”工程防沙治沙攻坚战,着力巩固现有治沙成果,完善锁边防沙治沙防护体系,积极发展壮大沙产业,全面落实公益林保护、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相关政策,提升沙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中国绿色时报 2023-06-28

关键词 防沙治沙  宁夏  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  生态工程  生态安全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