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后,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脱贫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内容。在精准扶贫的多种方式中,生态扶贫是一种意义多元、潜力巨大的新模式,在解决了不少居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效益做出了贡献。
生态造林收获双赢
长久以来,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在许多地方的发展中似乎不可兼得。在新时期,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并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成为众望所归。目前,许多贫困地区都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双赢的新路子。
今年,宁夏西吉县扫竹岭的绿化工人李祥日子过得特别滋润。每天挖坑栽树能给他带来120元的收入,前不久,他还把自家地里500株云杉苗木拉出来卖了个好价钱。
李祥的福气,得益于西吉县扫竹岭造林绿化工程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固原市政府等联合启动的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工程。该工程造林用苗全部采用当地苗圃生产的良种壮苗,预计规划区苗农苗木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优先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苗木;工程建设使用当地劳力,规划区百万人劳务收入将达近10亿元,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转为护林员。
这种将生态治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的创新机制,有效提高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并成为贫困农民致富的“绿色帮手”。当地群众可通过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家庭林场等增收致富,还可通过参与生态林业建设就近打工挣钱。与此同时,六盘山的区域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实现了贫困户脱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用当地的苗木绿化山川,让当地的老百姓挣我们造林的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表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的想法还是助推精准脱贫,化解苗木过剩产能,推进林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今,这种机制已在山西、贵州、云南等多个地区推广,各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日前在全国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指出,做好林业扶贫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林业行业扶贫优势,契合贫困地区脱贫需求,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和创新,创造新经验、新模式、新办法;必须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整体作战,合力推进,综合施策。
生态旅游开启新模式
除了通过生态建设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充分发挥出当地生态产品的优势,也是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湖南桂东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出了一张“生态旅游”的扶贫牌。
桂东县是湖南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85%,是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多次检测认定的世界上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日前,“桂东在高处,山水氧天下”旅游扶贫全国主流媒体桂东行采访活动在湖南郴州桂东举行,全国7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聚集于此,揭秘“旅游扶贫”桂东模式。
“目前,桂东对全县102个村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将青竹村、流源村等12个村定为一类旅游扶贫示范村,将贝溪村等35个村定为二类旅游扶贫村,其余55个村定为旅游扶贫服务村。”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伍志平表示,“要避免各乡村旅游村城镇化、同质化、粗放化,要做到一村就是一个景区。”
金洞村位于桂东县城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依靠其丰富的红豆杉资源优势和宜居的环境优势,金洞村正在开展乡村养生、休闲避暑等旅游项目建设,给当地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村民钟汉明就开了一家农家乐,他高兴地表示,自从搞了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拓宽了大家以往种植药材和苗木等单一的收入来源,现在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近两年,桂东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脱贫每年达到1.8万人,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以上。2017年,桂东被省扶贫办、省旅发委列为湖南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单位。
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商定的结果,“十三五”时期,中国计划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7%(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种把促进旅游业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的方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汪泽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