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书评三章





编者按:6月17日,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纪念的主题是“妇女与荒漠化”。因为在世界上许多干旱的农业地区,包括在非洲许多地区,传统上是妇女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土地。在发展中国家,妇女约占农业劳动力的70%,生产60%至80%的粮食。主要是妇女为家庭和社会加工、管理和销售粮食,妇女直接处理自然资源。妇女亲眼目睹了环境退化,获得了宝贵知识。
  荒漠化是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环境退化现象之一。它威胁着10多亿人的健康和生计。每年荒漠化和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估计高达420亿美元。面对如此大规模和如此紧迫的挑战,联合国大会宣布2006年为国际荒漠年。
  我国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相持阶段”林业工作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总结我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取得的成绩;防沙治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夺取“相持阶段”攻坚战胜利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就、经验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为“防沙治沙与构建和谐社会”。
  恰好,近日笔者得知,一部中国荒漠化防治力作——《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即将与大家见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院首席科学家慈龙骏教授与20多位活跃在防治荒漠化学科前沿的科学家和基层专家一道,系统地总结他们长期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科学专著。著作出版前,资深院士关君蔚、院士蒋有绪、国务院参事盛炜彤为之写了书评。现将书评登载,供大家欣赏并初步了解著作大体内容。
  书评一:
   以现代科学依据论述我国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评《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关君蔚
  荒漠化至今仍在全球扩展,是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中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缔约国,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并多次受到联合国的赞扬。
  防治荒漠化工作是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学科上涉及多学科交叉,在技术上强调多门类的综合协作,特别是现在全国正加强生态建设和重视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时期,有幸曾得先睹由慈龙骏教授主持并邀请20多位科学家、学者合著的《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一书书稿后感慨良多。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荒漠化过程是干旱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系统“熵”的无序过程。防治荒漠化工程,不仅与系统内部各要素发生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与系统外部环境相制约。这样, 无序态有可能失去稳定性, 非平衡和不可逆过程也可以建立有序系统,某些涨落可被放大而使体系到达某种有序状态。防治荒漠化就是要通过生物和非生物措施对退化土地进行重建,将已被扰乱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其有序状态,促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良性循环。
  进而,系统论和混沌理论引入到荒漠化的理论中解释荒漠化形成的原因;系统地论述各种荒漠化类型,包括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危害和防治模式并总结和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一些新思路、新模式和新经验。
  该书面对21世纪新任务的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几个观点:首先,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荒漠化概念均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为依据;其次,强调了防治荒漠化必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丰富经验提出综合防治模式。书中涉及的荒漠化生物气候区是按《公约》的具体要求, 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收集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桑斯威特公式按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将中国荒漠化地区划分为干旱、半干旱、干燥的亚湿润区。
  这部专著的作者及工作人员涉及了近20个单位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科学考察和生产实践为依据的前提下,经过近两年的严谨、认真和努力的工作,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了100多万字的著作。作者中大部分都是我熟悉的优秀专家,作为同行,我为作者们卓越的表现和出色的工作效率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们参与过的科学研究、考察和生产实践非常广泛,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积累、经验及前人的资料均为该书提供了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将该书评价为,“这是一部关于我国荒漠化研究及防治的优秀科学专著,对我国荒漠化学科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该书在学术上的意义可见一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该书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荒漠化及其防治的科学专著”。并认为,“在我国开发大西北、加强生态建设,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时期,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著作。”可见该书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指导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哈玛•阿尔巴•迪亚洛在为该书作序的时候,明确指出:“《公约》秘书处十分重视中国的经验,我相信这本书将对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朴素的话语中透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学者的关注和信任。
  在此我祝贺本书的出版,也相信历史将对该书做出同样的评价。
  书评二:
   一部中国荒漠化防治力作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蒋有绪
  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已不允许我们再走许多发达国家破坏—发展—治理的老路,因此,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当中,日趋严峻的土地荒漠化及其引发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频发的沙尘暴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广大民众而言,“荒漠化”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对生产、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深入人心。
  荒漠化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干旱生态系统无序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从干旱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的层面上研究荒漠化的成因和内在机理,阐明系统内外各要素间的反馈机制,并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高度,构筑荒漠化的综合防治理念与技术体系,一直是国际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前沿课题。正是秉持这一科研理念,我国防治荒漠化学科先行者之一——慈龙骏教授与20多位活跃在该学科前沿的科学家和基层专家一道,系统地总结了他们长期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撰写了科学专著——《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作为献给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份厚礼。
  全书100多万字,由荒漠化概论、荒漠化各论、荒漠化防治机理与综合优化模式三个部分共二十五章组成,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荒漠化的概念、成因、防治机制与模式。综观全书,其主要特色在于:①引入系统论和混沌理论,构建新的荒漠化成因理论体系,提出荒漠化过程是无序化过程,防治荒漠化就是通过生物和非生物措施重建已被扰乱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其有序状态,促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三圈”范式,使该学科在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②采用的学术用语和分类系统均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荒漠化报告》为根据,并据此首次划分了荒漠化生物气候区,编制了“中国荒漠化图”,使中国荒漠化防治与国际接轨;③针对不同气候区内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采取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生物技术与非生物技术相结合、生态功能型与经济利用型相结合,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荒漠化防护体系;④正确论述了荒漠化地区保护与治理的关系。对广大的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轻度荒漠化土地要加强保护措施,促进荒漠化地区植被的恢复,尽快遏制荒漠化发展。对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必须以人工辅助或强度的人工措施来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尽快适应和滿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著作还对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网络信息等前瞻性的课题做了精当的论述和展望,为区域性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
  毋庸置疑,《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一书的出版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防治实践,特别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六大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和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为关心、从事荒漠化防治相关事业的教学、科研、政府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了一本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书。书中所论述的荒漠化防治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慈龙骏教授是我的挚友,是一位毕生以研究与治理荒漠化为己任、具有崇高理想和牺牲精神、严以律己、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她的大部分岁月是与荒漠及干旱区的酷热、干燥、暴晒、风沙相伴度过的。她与她的研究集体经历了严峻环境的考验,呕心沥血,从而诞生了这样一部巨著。她不仅告诉人们如何为生存环境而奋斗,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奋斗。我以最大的热忱向社会有关各界推荐此著。
  书评三:
   荒漠化理论研究及构建生产模式的优秀专著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盛炜彤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是我国第一部依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比较系统地对荒漠化主要类型进行理论研究及构建生产模式的专著。在她出版之际,我由衷地祝贺并愿意向读者们介绍这本优秀著作。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将荒漠化防治列为全球行动的三大优先领域,进而促成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签署。我国是最早签署《公约》并制定国家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也投身到荒漠化防治事业中去并为此奉献出他们全部的青春和才智。本书的主要作者慈龙骏教授(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及20余位相关学科的资深科学家和中、青年专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一直在荒漠化研究前沿探索和实践着荒漠化及其防治的问题。
  本书共3篇25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五”重点图书予以出版,纵观全书,其特点主要在于:
  第一,本书涉及到的荒漠化概念及重要技术指标均以《公约》为依据,这既是国际 “履约”的需要,与国际接轨,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第二,全书充分强调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荒漠化过程是无序化过程,干旱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防治荒漠化就是通过生物和非生物措施保育和重建已被扰乱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其有序状态,促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荒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三圈”模式。
  第三,书中正确论述了荒漠化地区保护与治理的关系。保护是治理措施的一部分,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四,书中内容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水土保持)、土壤盐渍化及冻融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及危害等。
  本书以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科学考察和生产实践为依据,以大量的前人资料积累为参考撰写而成。同时,书中总结全球生态、环境和相关科学的发展和作者们近年参与的国际前沿和国内重大项目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一些重要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无疑该书的出版将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是一本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实用功能的专著。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16-06-2005)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专家  院士  荒漠化  防沙治沙  生态  绿化  造林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