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9日,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行了2017年度森林生态站和监测站野外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研究网络中心处长杨振寅、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副所长尹光天出席会议。
杨振寅指出,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建设就是了解和探索生态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重要野外平台。目前我国林业行业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生态站涵盖了我国森林、荒漠和湿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但大多数新晋的野外台站,在建设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成果凝练、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乏,亟待通过技术培训来进行提升。新晋生态站人员来到经验相对丰富的老生态站进行技术培训、交流、现场考察与实地操作,对尽快提升新晋生态站的业务发展很有必要。尖峰岭生态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野外台站之一,1957年开始收集尖峰岭林区气象、森林植被等方面的监测数据。长期以来,尖峰岭生态站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坚持在热带原始林区开展监测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提供数据和成果共享、科普教育、宣传培训等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尖峰岭站举办的本次培训交流会议,是该站实现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希望到会的各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开展交流学习,深入探讨,期望大家都能够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
随后、尖峰岭生态站站长李意徳研究员、副站长/副研究员陈德祥博士、副研究员许涵博士、高级工程师骆土寿、助理研究员周璋博士分别做了“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建设与管理情况介绍”、“森林碳水通量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磷水耦合监测与研究技术”、“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建设与数据处理技术”、“森林土壤长期固定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 “地面气象与森林小气候监测与数据处理技术”和“森林生态系统氮磷添加实验技术”的专题报告。会议还特邀了广州立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文峰做了“森林植被样地数据采集系统及其应用”和“林区数字化(含生态监测数据)管理技术”的报告,以及广州友信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吴小波做了“森林集水区测流堰、综合观测塔、气象站场等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的报告。
报告之后,参会人员对生态站的监测内容、理论基础、技术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会议安排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人员踊跃发言,根据各自生态站和监测站在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获得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野外现场观摩与实操训练环节,全体参会人员来回步行10余公里,深入到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区,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水通量、氮磷沉降模拟、森林水文、森林土壤监测等野外研究设备设施的建设、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学习,对某些监测项目进行了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通过室内学习的印象,并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里交流培训会议,以便尽快提升他们的科研监测能力和水平。
来自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区的10个生态定位站和监测站的近50名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热林所/供稿)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