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据今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36%。尽管我国人工林面积在不断增加,但生态效果最好的天然林或次生天然林面积却在不断减少。
据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国土上未受人类干扰的森林,只有5万平方公里左右,只是60年前的1/50左右。
大量天然林或次生天然林被替换,将带来怎样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不是应该在毁林、造林前做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记者日前来到湖北咸宁市和黄冈市,对当地的造林问题进行了调查。
—— 第一现场 ——
经济作物大面积取代天然林
驱车在湖北咸宁市的公路上,经常能看见连绵矮小的山丘,有的山丘上郁郁葱葱,高大的针阔混交林和低矮的灌木林错落有致,加上藤蔓缠绕、鸟鸣啾啾,宛如碧绿的“明珠”;但很多山丘却整个被拔个精光,种上低矮的油茶树,一行行的油茶树之间,裸露出当地特有的红壤……
记者来到双溪镇九彬村的园林基地,这是一个被当地政府“评定”为低产低效的“双低双带”,为了改造“低产林”,当地政府拿出了扶贫资金把成片的原生树林都给砍掉,由于资金不足,又引进了一家园林公司,在山丘种上了大片的城市景观树——紫李、白玉兰、樟树等,长成以后的紫李、樟树将销售、移植到各个城市。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紫李,还是白玉兰、樟树都生长的非常茁壮,但是树下却寸草不生,大片土壤裸露。原来,成片的树木下,有工人正在喷洒除草剂和杀虫剂,原来这些化学药剂抑制了其他植被的生长。由于当地雨水充沛,缺乏植被覆盖的园林基地有着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
咸宁市一贯为自己的生态优美而骄傲,它被称为“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但目前,咸宁为改造所谓的“低产林”,除了种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外,还跟晨鸣公司等造纸企业合作,砍掉并烧掉当地天然林,种上适宜造纸的松树或者速生杨树。
咸宁市的大面积毁天然林,造人工经济林并非个例,晨鸣纸业公开表示,今明两年,他们要在湖北黄冈市造林100万亩。
令人质疑的“炼山”导致杂草丛生
除了大面积的用人工经济林替换天然林,让人质疑外,替换的手法“炼山”也让人感到心痛。“炼山”就是放火烧山,源于古代的“刀耕火种”,也被我国林业系统广泛用于造林前快速清除原生植被的方式,认为既节约成本,又可垒肥。但湖北红安县村民李清平等人都怀疑,炼山垒肥的旧法已被变相用作毁林的手段。
记者在咸宁、黄冈等地都看到了“炼山”后的明显痕迹——一片焦土,烧焦的树枝随处可见。
黄冈市东冲畈村民雷光明告诉记者,“炼山”对松树等多年生树木伤害最大,因为树根被烧毁,无法再生长。但由于湖北等地雨水充沛,“炼山”后,八毛等繁殖力很强的野草却生长极其茂盛,如果缺乏护理,山地很容易就变成了真正的荒地。
—— 残缺的环评报告 ——
环评法要求含糊
大规模的毁林、造林算不算建设项目,需不需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金龙告诉记者,目前,有关部门认为造林是生态环保的,很多大规模的造林项目并没有做环评。
记者也查阅了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但对造林是否属于建设项目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对可能的生态风险只字未提
不过,在今年6月,由湖北省环科院编制的《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林浆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在网上进行了公示。
记者查阅了报告书,该简本基本都是引用“符合性分析”条款,如符合《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而对于原料林基地是否符合低产林开发政策,对涉及七县二市的原料林基地,是否符合诸如坡度和土壤厚度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这份湖北省环科院编制的环评报告上没有任何体现;特别是,除了作为底线的160亩国家级、省级生态保护区,对林浆纸一体化可能存在的生态风险只字未提。
记者在报告书简本的最后一部分发现了
“4.2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述”,认为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将增加当地林地面积,使林地总体生物量增加,有利于增加林地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但报告又指出,在一个13年的正常轮伐期内,林基地的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1427.39万吨,每年林基地的预测水土流失量为109.8万吨……
环评报告上显示,受调查的1055人中,有1002人支持建设林基地,只有4.36%的公众反对。但在记者在六福湾的五队走访时,村民反映当时的民意调查多是“引导式”地填写,“程序倒是走的,是不是真代表了我们就未必”。
记者向环评编制单位湖北省环科院询问有关情况时,对方表示,公示时间已经结束,目前环评报告已经送呈环境保护部,尚在评估阶段,不再回答其他问题。
—— 专家感言 ——
最大的威胁是生态危机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曾公开表示,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中国的生态承载能力已经超过负荷,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负债国”之一。贾治邦对此表示同意。他说,当今社会,唯有生态产品是最短缺的产品。
经济林导致生态高退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金龙说,经济林的生态效益根本不能跟天然林相比,“即使是所谓的杂树,也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刘金龙说,由于用材和经济林木生长快、产出高,必然会导致高退化的问题,目前我国就普遍存在林地退化的问题。此外,为了抑制杂草生长,保证高效益,在林地必然会使用大量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农村面源污染。
“我国的南方集体林区,天然林的面积应当保持在50%以上。当下中国南方不少重点林区县,人工林的面积已超过了50%,由此诱发了病虫害频繁发生、森林火灾加剧,易发生干旱、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对当地的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在整体上也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刘金龙警告说,毁林还是造林,都要注意对当地的环境影响,需要做环境影响评价。
保留生态效益高的森林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说,一片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即使纯粹从树木的角度来看,其构成本身也是需要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原生树木品种要尽量多样,同一种树的不同年龄层也需要多样。人类需要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和婴儿,同样,树木也需要各种年龄层次的组合和递进。小树要活在老树身边,死去的树、倒下的树会给新树腾出阳光和地盘,同时自身还成为微生物的繁殖场,成为昆虫、鸟类的庇护所……
“目前人工林正在全面快速地替换天然林,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森林质量。如果森林像麦地一样被频繁地收割和种植,这样的森林是不可能成长出自然基因丰盛的大树的。富有自然天性的大树越来越少——中国正在成为没有大树的国家。”沈孝辉说。
■ 相关链接
被称作“绿色沙漠”的人工橡胶林
西双版纳堪称我国热带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不到国土0.2%的面积,却拥有1/4的野生动物,1/5的野生植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地。
但是,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猛增到615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砍的热带原始林。
大规模橡胶种植严重影响了西双版纳的气候,近十年间平均温度升高0.4℃—0.5℃,同时湿度降低。橡胶林不仅无蓄水功能,反而需要大量吸水,一棵橡胶树就是一台小型抽水机。大规模毁林种橡胶严重破坏了天然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直接导致溪流枯竭,井水干涸。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更无法挽回,老百姓说“橡胶林上不飞鹰,下不走蛇”。有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橡胶纯林的鸟类丧失70%以上,哺乳动物丧失80%以上。橡胶林内,没有灌木,几乎寸草不生,被生态学家称作“绿色沙漠”!
李禾 科技日报 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