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编者按 “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的标准政策让地方政府在竞争和申报过程中,重视园林景观的营造,成为园林行业未来出现“井喷式”发展的外在动力。称号层出不穷,被授以肯定和荣耀的同时,站在绿色化变为国家“五化”之一的新阶段,更应关注于城市的永续发展。
数年磨一剑,以求“繁花”落自家
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试点城市……将这些关键词键入网页的搜索框中,各地新闻扑面而来。“兰州争创国家园林城市8月迎考”、“宣城: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从申报、建设到审批、验收,关于这一“身份证明”的持久战,每日必会占据行业新闻的一个固定的版面,各地均利用平台展示宣传城市建设。
自1992年起,国家住建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国家园林城市(区)、县城、城镇、城市等称号的评比办法,以此促进园林行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据2012-2013年度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我国园林城市仅48家。而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7批城市(区)获得了住建部的验收,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区)。
称号并非一劳永逸,复审以绝终身制
越来越多的城市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带动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绿地、湿地、公园等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创建园林城市,规范了城市的建设行为和模式,让城市建设具有切实可比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园林行业著名专家学者杨赉丽女士曾这样评价园林城市的作用。以点带面,城市在竞争中将园林发挥出最大价值,“认证身份”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
1985年,钱学森先生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中提到:世界各国,不管是先进国家还是一般的国家,都应该达到50%的绿地率,这样的环境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从那时的“山水城市”演变为今天的“园林城市”,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绿化覆盖率的要求依然严格,建成区绿地率大于等于35%,绿化覆盖率大于等于40%。
为达到标准,地方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道规划》等规划条例,以期改善当地环境。在着眼于增加绿量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盲目绿化的现象。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在一段时间催生了“贩树进城”的产业。在这场“绿色攀比”战中,树木无法正常生长,依赖于“吊针”输送营养,既起不到生态效果,又浪费了维护成本,追求短期绿化效果只是得不偿失。
随着绿化面积的逐渐提升,绿化工程实施的合理性,成为城市绿化质量的关键保障。自2005年起,建设部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对已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实行复查制。每3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对复查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至此,此项政策已实施了10年之久,十年复查整改中,关于园林城市后期建设的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力,规划用地指标被占用,盲目进行绿化工程,造成功能缺失、养护管理成本增加等。 为了通过审查而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所谓的“园林城市”的含金量究竟几许? 复查制的实施,为的是杜绝称号的终身制,更是为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建设。
绿色化与“四化”齐肩,城市重在永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绿色化”,从理论到制度,再到实践,“绿色化”推动形成五化一体新格局。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十八大报告的起草组组长,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列的地位,意在表明“生态”、“绿色化”已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引领进步的价值取向。
绿色化,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城市“绿化”,而是要具有大生态系统的思维和意识。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这些冠以称号的城市,面对五化一体的政策倡导,要以“永续”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点。不做徒有虚表的园林工程,或是盲目进行绿地、绿道的建设,要将城市绿化建立在系统规划的大前提下,做好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如此,“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
“园林”称号,能作为城市建设向前的动力,那它亦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甸。当“以人为本”不再成为申报时的口号,当永续发展不再依赖于复查制度,当“绿色化”逐渐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也不再是梦想。
赵艾 中国风景园林网 201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