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生物防治松褐天牛阻断松树癌症传播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获得重大新突破——
  生物防治松褐天牛阻断松树癌症传播
  针对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我国林业科研人员研究出了“隔山打牛”的办法。
  由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承担的《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研究》项目近日通过验收。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这项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手段,通过采取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目标。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原产地是北美,自1982年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已成为目前我国对林业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有害生物。该病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很大。但松材线虫病的致命缺陷是它自己不能传播侵染,需要媒介昆虫的帮助才能扩散,在我国,松褐天牛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成虫从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中羽化出来时,身体上携带了大量的松材线虫。成虫羽化后需要取食健康松树的嫩皮补充营养,从而造成伤口,这时松褐天牛身体上携带的松材线虫就通过伤口接种到健康的松树上了。松褐天牛成虫也能通过产卵刻槽传播松材线虫。从而导致病害的流行、蔓延。
  据项目带头人、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介绍,这套新的防治技术就是抓住松褐天牛各个发育阶段的弱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治,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链,从而控制危害。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对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不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具体防治技术包括:在松褐天牛成虫期,利用他们研究发明的松褐天牛专用黑光灯以及引诱剂诱杀成虫;在松褐天牛1-3龄幼虫期,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在3龄以上中老龄幼虫期和蛹期,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再结合设置诱木诱集林间分散的松褐天牛集中在诱木上产卵,然后处理;利用林间清理的受害木死树中的松褐天牛,罩网繁育松褐天牛的天敌花绒寄甲,增加林分中天敌的种群数量。
  他们开展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研究从2000年就开始了,经过十多年的刻苦攻关,这项技术日臻成熟。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林地进行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防治前后,松材线虫病致死的死树数量减少了97.7%,而对照区则增加了90.7%;松褐天牛虫口数量降低了97.1%,而对照区上升了133.3%。
  目前,项目已建成天敌繁育中心3个,分别在中国林科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繁殖花绒寄甲和松褐天牛肿腿蜂,年繁育总量达7500万头。建成松褐天牛综合防治示范基地2个,分别在贵州省遵义市(3159亩)和浙江省宁波市(5168亩)。项目还在其他松材线虫病或松褐天牛发生区进行了技术推广,如安徽省九华山,湖南省张家界市、衡山市和韶山市等地,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项目执行过程中,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一项为“诱杀松褐天牛成虫的专用光源与方法及其应用”,一项为“人工繁育花斑花绒寄甲及应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其中的“人工繁育花斑花绒寄甲及应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杨忠岐说,这套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从保护生态的理念出发,不使用化学农药,应而对环境安全;二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无论是诱木设置与处理,还是天敌释放,技术均简单易行,利于推广;三是这套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效果显著,并能将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长期控制在很低的种群密度以下,因此具有长期的持续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控制这种国际重大有害生物的创新性成果。
  据悉,2012年,我国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总数由185个减少到179个,但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和贵州六省新增加县级疫区9个,继续呈现向西、向北扩散的态势。这项新技术的研究成功,必将在控制我国的松材线虫病上发挥巨大作用。(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王胜男 王建兰报道)
图片:杨忠岐在调查森林害虫
王胜男 王建兰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013-4-9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生态  生物防治  森林资源  森林保护  森林病虫害防治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