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开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首次在国际合作项目中设立“留学支持计划”亚类,目的是支持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青年科研骨干到本学科国外一流的科研机构或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扩展科研视野、提升科研技能。第一批出国留学支持计划项目共10项,留学国家主要包括为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单项项目经费为12~15万元,资助出国10-12个月,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
第一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出国留学支持项目的顺利执行,让青年科研骨干不仅了解了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科研技能,扩展了科研视野,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持,也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张利利/科技处)
林业所高升华助理研究员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了“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了生态观测设备野外维护与室内维修技术、通量数据处理技术及通量数据处理程序自主开发(图1)。
林业所姜莎莎工程师通过参与巴尔的摩社区森林研究项目、鸟类研究项目、社区土壤氮研究项目,学习了城市长期生态站如何进行数据监测与收集,全面了解城市生态站如何建设与开展研究。与美国林务局技术人员交流中美城市森林建设经验和学习美国城镇景观林构建技术;与美国林务、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展城市森林现场调研,合作研究了美国庭院林树种多样变化性驱动因素(图2)。
亚林所楚秀丽助理研究员在加拿大安大略林业研究所,参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等6种安大略温带树种物候变化的研究、白松等8种针叶树抗旱特性研究、林冠下树种更新及树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关系研究;以及天然林下人工辅助柏木更新技术研究(图3),参与研讨加拿大天然林维持技术措施。掌握了气候变化下白松等不同树种抗旱特性、萌芽时间与积温的关系研究的试验设计及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林相维持的技术措施等开展研究的设计思路。
热林所张勇副研究员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CSIRO)黑山实验室(Black Mountain Laboratory)中学习了最新的植物DNA片段PCR扩增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图4);学习了植物群体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群体遗传学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资源所刘清旺副研究员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系学习了美国森林经营管理理论及实践案例,交流了数字图像处理、空间统计等高级遥感理论及资源环境应用相关内容。开展了激光雷达森林冠层探测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激光雷达和摄影测量估测了冠层高度、郁闭度等森林结构参数,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并在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等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展示。
木工所孙柏玲助理研究员在德国哥根廷大学学习掌握了欧洲木材改性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外木材改性新技术和其先进的科研理论以及机理表征方法和氮羟甲基树脂(DMDHEU)木材改性技术(图6),参与了利用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制备木材改性剂的研究。
木工所徐建峰助理研究员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加拿大UNB大学Limerick制浆造纸研究中心开展了装饰原纸适印性研究、基本掌握了NFC提高装饰纸物理强度、表面性能以及涂料涂层技术改善装饰纸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图7)。
林化所古研助理研究员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对导师组的优势研究方向“生物质能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进行了学习;对单萜烯基马来酸二烯丙酯的合成及其光固化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学习了GC-MS、FT-IR、TG-DTA、DSC,BET和TEM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
华林中心吕馥玲工程师在意大利圣米凯莱农业研究所学习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植物基因功能验证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技术。开展了芦竹响应非生物胁迫AdDHN基因的功能研究,参与盐胁迫响应的胡杨PeCBL4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美洲黑杨富含脯氨酸蛋白PdPRP基因的功能研究、文冠果不同组织转录组分析研究(图9)。
华林中心封焕英工程师通过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运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探明了不同纬度下山毛榉林内菌根真菌对NH4+和NO3-的利用特征;完成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的特色课程学习,并用于“环剥对林地养分循环影响”项目的样品采集及分析工作(图10);参加了德国自然基金生物多样性探索项目承办的“科技论文写作高级培训班”,取得合格证书;参与了研究所每周的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1次。
张利利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