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陕西吴起:退耕还林筑起“金山银山”



吴起县城全景(吴起县外宣办 供图)


吴起县胜利山秋景(吴起县外宣办 供图)


吴起县大吉沟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吴起县外宣办 供图)

  10月22日,由延安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 追赶超越看县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延安市吴起县。与前几日波澜壮美的黄土景观相比,吴起县的美带着几丝“塞上江南”的秀气,绿树成荫、清水环绕,这样的吴起,让人很难与20年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劣”联想到一块儿。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吴起县,用“吴起模式”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
  从“穷山恶水”华丽转变“青山绿水”
  “我从事林业工作三十余年,在吴起生长五十余年,生於斯,长於斯,也见证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的过程,尤其在退耕办主任八年,林业外援项目办主任八年,林业局局长八年,感受颇深,虽然常常有‘一事无成人渐老’的感叹,但是,看到满目青山,层林尽染,心里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站在百万亩油松的山头,陕西延安市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颇有感慨地说道。
  吴起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全县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
  1997年底,吴起县人口达到11.8万,农作物种植面积185万亩,牲畜饲养量49.8万头,其中散养山羊达23.8万多只。人垦畜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堪重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达97.4%,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1998年5月,吴起县首开先河,果断做出了“封山禁牧”的决定,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造林、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的逆向开发思路,一次性退耕155万亩耕地,只保留30万宙耕地;2007年,155万亩退耕地全部还林还草。
  2012年,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经国家确认兑现184.87万亩,成为全国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份。吴起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侵蚀模数由1997年每平方公里1.57万吨下降到0.54万吨,林草覆盖率由19.2%提高到62.9%。吴起也一跃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
  2013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延安建设步伐,吴起县开启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至今已完成还林面积21.3万亩。
  20年过去,吴起县实现了“青山绿水”的华丽转变。
  “吴起模式”扛起延安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吴起县连续十五年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考核为退耕还林第一名,先后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国家生态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成为全国通过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面鲜明旗帜。
  吴宗凯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从1998年开始,至今已过了19个年头,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大致经历了先行探索期、植被恢复期、成果巩固期和继续发展期四个阶段。
  先行探索期,吴宗凯说,实际上要从1984年算起,当时吴起县五谷城马崾岘开始实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并利用畜牧业和工副业收入反哺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到1997年底,五谷城马崾岘的森林覆盖率达47.7%,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8.5%。此外,吴起县新寨杨庙台农民许志周1994从散牧改为舍饲养羊,到1998年四年总收入16000多元。这两个典型为当时吴起作出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全面顺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创造了条件。
  1999至2007年,吴起县开启了植被恢复期。在退耕还林初期,主要在“封、改、退、还、建”五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全力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封,实行封山禁牧,防止人为破坏,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改,改放牧为舍饲;退,将低产坡耕地全部退耕;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坡还林还草;建,就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五”字方针的运用,在植被恢复期,吴起155万亩退耕地全部还林还草,林草覆盖率提高了53.7%。
  在2008至2012年成果巩固期,按照《吴起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的要求,吴起对历年退耕还林不合格地块进行了全部补植,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据了解,吴起在补植补造中,注重林种调整、林分调整,扩大了阔叶树种和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比例,全部使用了乡土树种,使得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此外,在坚持“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便于发展”和“就镇、就路、就近”的原则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模式新型民居建设,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有田、有水、有路”的地方居住,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延安建设步伐,2013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借着“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的东风,吴起进入了退耕还林的继续发展期。吴宗凯说,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吴起主要是避免重走先营造后调整的弯路,更加科学合理规划,并以吴起现有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为重点,彻底消灭“门帘地”、“插花地”等未退耕还林的零星地块。据了解,截至目前吴起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1.3万亩,其中,超前实施4.3万亩,现耕地17万亩。
  可以说,吴起县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进行科学规划,摸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吴起模式”,扛起了以退耕还林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对于这个模式是否对其他地方有借鉴意义?吴宗凯说:“我不敢说吴起模式,但吴起确实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吴起确实在退耕还林上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治理方法。我们只知埋头苦干,自己干的事,成与败,应当由别人或第三方评价。
  践行“两山”理论为吴起创造“金山银山”
  对吴起县而言,退耕还林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论最生动的阐释。
  吴宗凯说,生态环境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宝贵资源,一旦失去绿水青山,即使有再多的金山银山也无法换回,大家决不能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人们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下大力量调整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扎扎实实保护好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本钱”,以更加生态宜居的环境带动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退耕还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吴起通过自身经验培育后续产业。在林业产业为例,吴起重点以山杏山桃、小叶杨、苗木培育等林业产业为主,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并通过定株抚育、修剪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潜在产值。积极发展山杏山桃产业,重点加强山杏、山桃的抚育更新改造和高接换优,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产量,新建良种仁用杏园0.25万亩,改造低产园2万亩,试点种植油用牡丹200亩,完成长柄扁桃试验栽植3.48亩;营造沙棘林188万亩,成林125万亩,是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并充分利用吴起县洛河川、二道川、宁塞川等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川台地、靠河畔、沿公路、连片区”的布局原则,采取民营资本注入,建立以国有苗圃为龙头、合作社育苗为骨干、群众育苗为主体的育苗体系,打造苗木综合集散地,目前育苗面积达1万亩,年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
  退耕还林以来,吴起县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重点来抓,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新修基本农田达到31.87万亩,人均3亩,并把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又一新举措,拦蓄泥沙,淤积耕地。据了解,目前完成治沟造地4500亩,全县累计建设各类淤地坝339座,可利用坝地17600亩。
  此外,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培育养殖及棚栽业,吴起县已形成一大批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达到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出比,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增加了收入。
  “资源环境优势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并不天然等同于金山银山,实现两者间的转化,关键在人、在思路。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吴宗凯如是说。
杨舒曼 刘君慧 国际在线 2017-11-01

关键词 绿化  造林  生态  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  图片  退耕还林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