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让小野果走出深闺步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之十三
  酸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之一。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商家们开发出越来越多不同口味的酸奶,树莓果粒酸奶就是其中的一种。
  可就在十几年前,树莓在市面上还很难见到。人们要购买树莓产品,只能到高档商场,而那里出售的树莓产品大都来自国外。
  由于树莓果实中维生素E、SOD、氨基丁酸等抗衰老物质含量高于现有水果和其他野果,而且是减肥食品之一,还有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功效,使它成为风靡世界的第三代水果。
  欧美国家种植树莓较早,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树莓产业市场体系完善。虽然市场需求一直上升,但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这些国家树莓种植面积不断减小,产量缺口不断扩大,这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树莓产业提供了契机。
  我国很多地方适合栽培树莓,但由于品种差、产量低、管理落后、缺乏加工技术等原因,多年来一直停留在零星种植阶段。
  为催生我国树莓新兴产业,自1999年以来,中国林科院依托国家林业局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项目和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树莓优良品种高效种植和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项目从美国引进了50多个树莓优良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分区建立了50亩-200亩不等的4个试验点,又建立了向周边辐射的试验副点和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的推广示范网络。
  与此同时,项目在育苗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组采用平床覆土压根育苗法,克服了“沟插法”出苗时间长、烂根多、成苗率低的缺点。研究表明,用此方法,29.4亩试验苗圃实出苗35.2万余株,折合每箱成苗5342株,是美国标准的17.8倍。项目还提出了“定枝量”培育法和成套栽培管理技术,“定枝量”培育法可增产20%-30%。科研人员还筛选出控制采摘期、降低储藏温度等多种保鲜方法,使树莓保鲜期从原来的两天延长到现在的两周以上。
  经过多年的研发,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了树莓粉、发酵酒、配制酒、酸奶、果酱、冰激凌、美容霜、面膜等产品,其中树莓粉及其制品的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直接示范面积达1.5万亩,辐射面积超过6万亩,实现了我国树莓产业从小到大的飞跃。
  沙棘果与树莓都是小野果。随着沙棘果被不断地开发出多种产品,它也逐渐被百姓熟知。
  我国是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统计,全国现有沙棘林2100万亩,占世界沙棘林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三北地区沙棘林占全国的90%。
  沙棘是一个具有重大生态价值和经济潜力的灌木树种,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极具栽培价值,是营造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林的先锋树种。
  但是,由于我国沙棘刺多、果小、产果量低,难以调动群众和企业种植的积极性。相比之下,俄罗斯、蒙古等国家沙棘优良品种具有果大、无刺或少刺等优良特性。因此,引进国外大果沙棘优良资源、科学划分适生区、合理评判经济价值是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历经15年实施的沙棘良种选育及适应性研究项目,在沙棘良种选育、新品种适应性机理、规模化繁育与栽培模式、产业化大面积栽培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项目获得中国林科院科技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大果沙棘品种在我国的适应性地理变异规律及其机理,提出了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区划方案,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刺大果沙棘新品种。
  1989年-1998年,项目组先后4次从俄罗斯、蒙古、芬兰等国家引进优良沙棘品种20余个,引进时间之早、引进品种数量及规模之大、引进品种生态幅度之广均属国内独一无二。项目组专家依据我国三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设计了9个省(区)试验点和两个栽培示范点,整个研究连续定位观测10年。10年间,共选育出适宜三北地区栽培的无刺大果沙棘新品种7个。
  项目首次提出了沙棘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选育技术及其标准,选育出生态经济型优良杂种55个;提出种子园两种杂种规模化定向制种新技术;发现沙棘杂种黄酮和脂肪酸的4个重要变异规律,为沙棘生物活性成分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理论依据。此外,项目还构建了4种不同气候区沙棘良种规模化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提出了3种不同栽培区农林间作优化栽培模式,实现了沙棘良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栽培。
  这项成果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面积达300万亩,年新增利税超过30亿元,为我国沙棘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绿色时报2012-03-26,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
图片说明:
树莓优良品种
内蒙磴口优良大果沙棘
中国林科院宣传中心 2012-8-29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林业产业  非木质林产品  林下经济  焦点新闻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