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十一五”陕西省林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一五”是我省林业改革发展最快、投入最多、生态变化最大的时期,森林面积增加13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经过“十五”、“十一五”的持续治理,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生态状况已由 “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林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国土绿化稳步推进 重点区域迅速增绿
  五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246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90万亩、飞播造林615万亩、封山育林556万亩,平均每年造林都在500万亩左右。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巩固,营造林485万亩,被评为全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完成营造林415万亩,是“十五”期间的3倍;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126.8万亩,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实施新增项目5个,造林18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突破发展,身边增绿成效明显,完成造林绿化1.07亿株,折合180.4万亩。西安万棵大树扮靓古城,渭河近堤绿化初具规模,潼关东大门和渭南南塬绿化基本完成,宝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榆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完成过半,陕西西大门和汉江两岸绿化已经启动,37个县城建成了森林公园或环城林带,605个村完成 “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累计参加人数7000多万人次,植树4亿多株。榆林能源企业出资造林绿化,渭南、咸阳等市积极创新造林形式,探索出了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新路子。
  森林保护全面加强 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
  五年来,我省坚持把资源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加强管理,巩固成果,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一是森林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建立和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森林管护体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一降一升”:林木消耗量明显下降,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70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大幅上升,达到4.24亿立方米,净增了6300万立方米,比“十五”多增长130%。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2097万吨,相当于燃烧990万吨石油或者1047万吨原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794万吨。二是封山禁牧成效显著,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达到71.1%。三是森林火灾防控有力,火灾受害率0.0125‰,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控制指标,连续三年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先进单位。四是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遏制,在发生面积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成灾率由5.5‰下降到4.3‰,完成了“十一五”控制指标。五是打击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卓有成效,查处各类林业案件18966起,惩治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2万人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197万元,维护了生态安全和林区稳定。六是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发展较快,完成了首次湿地资源调查,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2个,建立各类保护区4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46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585.5万亩。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林麝养殖数量占全国一半,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 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我省成为同时拥有四大国宝的唯一省份。
  防沙治沙力度加大 沙区生态屏障初步形成
  五年治理沙化土地870万亩,其中市县投入治沙造林300万亩,建成了陕蒙交界、长城沿线、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黄河沿岸总长2000多公里的五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支撑。通过五年治理,实现了“一增三减”,固定沙地不断增加,沙化土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逐年减少,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55.2%,有效阻止了风沙危害,每年减少入黄泥沙1.8亿吨,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由“十五”末的每年52次下降到目前的24次以下,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林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提前一年完成
  为解决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的问题,我省从2007年先行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在全省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年多来,全省上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抓住林地承包方案制定、勘界确权和纠纷调处三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到去年底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入选2010年陕西十大新闻。全省14809.5万亩集体林全部完成勘界确权工作,签订承包合同348.6万份,承包到户率达到83.2%;发放林权证210万本;调处林权纠纷2.37万起,调处率96%,没有发生一起进省上访事件。同时,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相继展开。宁陕、富县建成产权交易市场;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进展顺利,探索出实施林改后林木采伐管理新机制;林权抵押贷款逐步推开,贷款额累计达到8亿多元。通过林改,山林经营主体落实到户,农民资产性收益大幅增加,全省林农户均承包林地16.3亩、增加林木资产性收益1.2万元,广大农民造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资本要素开始进入林业领域。我省林改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三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干杂果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新建核桃、红枣、花椒等五大干杂果经济林314万亩,全省总面积达1662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68万吨,产值超过60亿元,花椒和核桃基地面积、产量、产值分列全国第一、二位,干杂果经济林已成为全省广大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迅速,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 “中国核桃之都”的称号。森林旅游快速发展,新建森林公园7个,全省森林公园达到76个,面积450万亩,平均每年森林旅游综合收入140亿元,以门票为主的旅游直接收入3.3亿元。种苗花卉业发展迅速,年生产各类苗木15亿株以上、花卉2840万株、林木种子320万公斤,年产值7.8亿元,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林下种养业取得较好发展,林麝养殖和猪苓种植走在全国前列,森林猪、森林鸡养殖方兴未艾,成为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全省林业产业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基础、精深加工带动、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以来,我省林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投资大幅增加,中省投资213.1亿元,是“十五”的143%,其中国家投资148.7亿元。各市县、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大林业投入,近几年每年都在30亿元左右,2010年仅榆林财政投入林业资金就达5亿元。二是科技不断进步,取得科技成果56项,27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培训林农102万人次,推广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69项,推广面积1950万亩;林业科技贡献率从33.8%提高到4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从50%提高到60%。三是林业立法明显加快,省人大5年颁布5部涉林地方性法规,封山禁牧、湿地保护、古树名木保护、野生植物保护和秦岭生态保护等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四是生态文化建设稳步推进,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全面启动,牛背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四个单位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退耕还林展览馆、石光银治沙展馆等一批生态文化宣传阵地建成开放,生态文化进一步普及,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五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棚户区改造、贫困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项目稳步实施,林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管理机构,森林公安全部转入政法专项编制,1500名企业事业性质的民警过渡为公务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排名全省第四,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图片说明: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陶明/摄
核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主渠道
  朱鹮成功繁育子二代
  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
陕西日报 2011年07月01日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绿化  造林  生态  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  防护林  图片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