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微真菌在森林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是森林资源再生、恢复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但是,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学问题尚未澄清,使之成为研究森林微真菌对凋落物降解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障碍。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吴海霞副研究员,泰国皇太后大学凯文·海德教授、曾祥宇博士等人对森林微真菌重要类群微盾壳科(Micropeltidaceae)真菌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重新鉴定、描述了微盾壳科真菌27个属的模式标本,采用LSU、SSU、5.8S、TEF和RPB2等基因片段构建了更加趋于自然的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微盾壳科真菌重要分类特征是子囊果呈蓝绿色并具多横膈膜的子囊孢子。研究表明,仅有Dictyopeltella、Dictyothyriella、Dictyothyrina、Dictyothyrium、Haplopeltheca、Micropeltis、Scolecopeltidium和Stomiopeltopsis这8个属隶属于微盾壳科,并为其它属确定了更适合的分类阶元。综合系统发育学等研究显示,微盾壳科应从原来隶属的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并入茶渍纲(Lecanoromycetes)作为其下的一个新目(Micropeltidales);分子钟结合化石证据的研究推测出,微盾壳科真菌的分化、起源时间约在1.3亿年以前。
该研究主要成果以Taxonomy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icropeltidaceae为题(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3225-019-00431-8)发表在真菌学Top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研究得到了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项目等的资助。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吴海霞副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系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客座博士研究生曾祥宇。该研究为森林微真菌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分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吴海霞/资昆所,文:吴海霞、尚瑞广/资昆所)
中国林科院资昆所 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