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创造珍稀濒危物种崖柏重生与回归的奇迹



野生崖柏 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在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年科研团队十八年如一日接续奋斗、让濒危物种崖柏重生与回归的故事,感人至深。
  崖柏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崖柏野外灭绝。1999年,植物分类学家刘正宇在雪宝山再次发现了崖柏的分布群落,其野生种群仅分布于雪宝山山脉长15公里、宽不足1000米的狭窄范围,数量不足1万株,为极度濒危状态。
  作为远古时期遗存下来的孑遗物种,崖柏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其隐含的对抗和适应气候变化、地理变迁的能力超越普通植物,潜藏着无可替代的基因资源和研究价值,一旦灭绝,损失不可估量。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年科研团队十八年如一日,繁育崖柏174万株、野外回归52万株,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堪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座不朽丰碑。
  摸家底贴身丈量悬崖峭壁
  “手扳岩、王家岩、骆驼峰……”为了探访崖柏,保护区主任杨泉走遍了保护区每个角落。
  2002年,杨泉参与筹建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认为,要有效保护好崖柏,就要摸清野生崖柏家底,对保护区所有野生崖柏实行精准管控,数清全域崖柏数量并挂牌编号,让每株崖柏获得身份,同时进行科研观察,逐步破解更多的未解之谜。
  为此,10人青年科研团队很快组建完成。除了杨泉,有已在深山坚守了10年以上的黄吉兰、张光箭、周李萍等,还有稍后加入团队的邬黎、朱志强、王雷、吴浩、蔡松余、邱宇华。中国林科院专家郭泉水虽已年近七旬,仍每年来到雪宝山开展崖柏调查。
  科研队分成4个小组,奔赴莽莽原始森林,身背20多公斤重的调查、生活用品,行走在悬崖峭壁,露宿在山涧野外,足迹遍布保护区及其周边500平方公里的每一处悬崖峭壁。他们不时面临生死考验,张光箭、朱志强为给崖柏挂牌险些掉下四五百米深的深渊,考察组还曾与黑熊对峙……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终于获得雪宝山野生崖柏的第一手资料,将野外资源全部摸清,并且创新性地利用无人机RTK、GIS等技术建立了国内首个崖柏野外分布及群落状态数据库,为崖柏保护奠定了基础。
  扩种群扦插育苗峰回路转
  雪宝山的崖柏分布在海拔1300—2100米区域,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数量不足1万株。如不尽快扩大种群数量,野生崖柏可能就真的灭绝了。
  一盼三年,崖柏都只开花不结果。为了弄清原因,杨泉购入一台高倍显微镜认真观察。原来,崖柏雌雄同株,早则2月开花,迟则4月开花,本身生长在高海拔区域,此时正是冰天雪地,少有昆虫授粉。雄花雌花经常错时开放,授粉难度进一步加大。杨泉与同事们手持塑胶口袋,罩在崖柏枝上摇晃为雌花授粉,但收效甚微。
  2012年,雪宝山野生崖柏意外大面积结果。科研团队竟采集到30公斤种子,第二年育出了40多万株种苗,可惜被山洪冲毁了近10万株。2016年,科研人员为剩余的幼苗在海拔600—2000余米间相中了6个“家”,进行野外回归试验。但崖柏仍只开花不结果,研究又陷入了僵局。
  一天,大家在讨论中突然想到曾经失败过的方法——扦插。只不过,之前用的是野生老树枝条,存活率低,现在是否可尝试用种子繁育出来的幼树枝条?
  规模化扦插繁育试验第一年,成活率只有5%。第二年,大家调整生根剂、消毒剂、营养剂等配比,自配树苗基质,精细化操作流程,成活率居然达到25%。
  有进步就有希望。大家又在实践中总结出越来越多的经验:最好选5年树龄的枝条,长度15厘米,要当年主枝上的嫩枝,一棵树只能采三分之一区域的10来根枝条。采枝一般在开春过后进行,扦插必须在温室大棚,便于消毒和控温……
  “我们每年都做对比实验,2019年技术才算成型,10余年扦插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90%以上。”郭泉水说。
  2020年起,保护区决定建设崖柏规模化繁育科研基地。在人员不足、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日夜奋战,一年时间,出圃苗木达100万株。
  觅新家东奔西走屡创奇迹
  团队成功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以保护区为主体的珍稀濒危植物规模化繁育科研平台,并创新性地开展以崖柏为主的珍稀濒危植物规模化繁育及野外回归工作,先后建成繁育基地4个,配置自动灌溉、喷雾和遮阳设施智能育苗大棚11个,设立崖柏采穗圃420亩、户外育苗苗床65亩,建成崖柏繁育实验室和综合利用实验室各1个、基质生产车间1个。
  基础产量上来了,杨泉和大家又多了一个隐忧:野生崖柏生长范围太窄,如果能够在全国多个地方迁栽成功,就有希望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留存一个种群。能不能在其他保护区,尝试进行崖柏的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培?
  在重庆市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等单位的支持下,团队在全国选择了30个地点进行试验。其中,在15个和雪宝山气候、生态环境类似的保护区进行迁地保护,另在全国15个和雪宝山气候、生态环境差别较大的生态脆弱地区建立试验基地,以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为目的进行崖柏适应性栽培试验。
  2022年,科研团队开始尝试规模化适应性栽培试验。他们选取30厘米长的2年生苗,成活率达85%。当年,首批12万株崖柏扦插苗从雪宝山基地陆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随后,迁地保护和适应性栽培很快实施。杨泉、邬黎、黄吉兰等人带队南下云南高黎贡山和会泽黑颈鹤保护区,西奔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北上内蒙古大青山保护区和陕西宁西林业局蒲河林场,东赴山东长岛海洋公园和中国林业科学院,为崖柏寻找“新家”。
  2023年3月至今,崖柏已在重庆以外的8个试验基地扎下根,在云南高黎贡山存活率95%、在内蒙古大青山存活率85%、在宁夏贺兰山存活率70%、在陕西天华山存活率100%……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雪宝山保护区崖柏野外回归面积超3200亩,种群数量实现可持续增长,创新了崖柏保护与繁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历史上实现重大突破,为我国同类珍稀濒危植物的拯救和繁育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扭转了崖柏的极度濒危状态,创造出珍稀濒危物种重生与回归的奇迹。(侯建华)
           中国绿色时报 2024-03-21

关键词 珍稀濒危物种  崖柏  野生植物  扦插繁育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