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这里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习近平详细了解湿地公园和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蓝冠噪鹛也因此受到大众广泛关注。
蓝冠噪鹛,属雀形目画眉科,体型不大却有不俗的颜值。其顶冠蓝灰色,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俨然是个天然“调色板”,被孩子们形象地称为“蓝帽黄领灰斗篷”。
蓝冠噪鹛学名最早是由法国鸟类学者Ménégaux命名,国内对该物种并不了解,因此一直没有中文名字。该物种发现之后有许多学者探讨了它的分类地位,或将之列为黄喉噪鹛名下作为婺源亚种,或支持其作为一个独立物种。2006年,英国鸟类学家N.J.Collar从形态学角度提出应将蓝冠噪鹛独立为一个物种,并给出了英文名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国内学者何芬奇首先采纳了这一观点,并将其中文名由黄喉噪鹛改为“靛冠噪鹛”。2017年,郑光美院士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将该物种由黄喉噪鹛的婺源亚种改为独立物种,并根据其英文名将其定名为“蓝冠噪鹛”。但蓝冠噪鹛作为新种的分类地位一直缺乏形态学以外的证据,特别是遗传学证据,直至最近,江西农业大学团队的研究表明蓝冠噪鹛与黄喉噪鹛在形态学、生态学、声学和遗传学上均有显著的差异,为蓝冠噪鹛作为一个有效的独立物种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证据。
蓝冠噪鹛属于森林鸟类,从留居类型来分,属于留鸟,它的生命周期会在一个区域长期生活,短途垂直迁徙。其活动于常绿阔叶林和浓密灌丛,喜食昆虫,也吃蚯蚓、树木果实等。它们是集群繁殖的森林鸟类,每年4月—7月是蓝冠噪鹛的繁殖期,会群体飞到乡村水口林繁育后代,共同选择巢区集中营巢,将碗状鸟巢筑在樟树、枫香、苦槠等大树偏离主干的枝梢间,当起“隐士”。
在众多鸟类中,蓝冠噪鹛可能是最爱干净的鸟类之一。它们酷爱洗澡,每天都会在饶河边植被隐蔽的地方,成群地在饶河里洗澡。沾一下清水,扇动翅膀,对自己漂亮的羽毛进行梳理清洗。其对森林、空气、水质等有着极高的要求,是生态环境指示物种。
蓝冠噪鹛的发现史最早可追溯到1919年。其标本在婺源被采集到,之后这种鸟沉寂了近百年。直到1993年,国外鸟类保护协会在一批从我国进口的画眉鸟中,发现混有一只蓝冠噪鹛。
失而复得的蓝冠噪鹛,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根据资料推测,那只蓝冠噪鹛有可能来自江西婺源,于是原国家林业局开始组织专家在婺源寻找该鸟。直到2000年,婺源本土鸟类专家郑磐基先生在婺源重新发现了蓝冠噪鹛,这一羽色亮丽、叫声婉转的雀形目鸟类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并逐渐为人所知。
除了婺源之外,蓝冠噪鹛曾在云南省思茅地区还有一个亚种。1956年,我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在云南思茅石头山采集到了几个蓝冠噪鹛标本。但此后,云南地区鲜有该物种的发现记录,鸟类学者以及观鸟爱好者自2000年以后在云南、广西广袤的山林和村落间寻找思茅族群的踪迹,至今仍未有发现。2017年出版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宣布蓝冠噪鹛在云南省灭绝。至此,目前蓝冠噪鹛在我国仅剩婺源种群。
蓝冠噪鹛成了江西特有的珍贵鸟类。这也意味着蓝冠噪鹛一旦在江西绝灭,便是全世界不可挽回的损失。
蓝冠噪鹛重新发现是在婺源,人们不禁疑问:蓝冠噪鹛百年间为何只在婺源被发现?婺源提供了怎样的独特生活环境?
蓝冠噪鹛野生种群要延续,繁殖是关键,繁殖季节是一年当中最易被天敌侵害而灭绝的时段。选好筑巢地,也是在选决定生死的避难所。
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蓝冠噪鹛的筑巢地只分布在海拔偏低、地势平缓开阔、靠近村庄的自然保护小区内。而且每块筑巢的保护小区不论面积大小,都有3个共同点:一是有一片地处四周平缓开阔的高大乔木天然混交林,二是此片天然林紧靠村庄,三是此天然林附近有水源。
天刚亮,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按照惯例在森林里进行巡查,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工作人员抬头望去,见3只蓝冠噪鹛正在树梢上打量着他们。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992.7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3%,保护对象主要为中亚热带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是国内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就成了蓝冠噪鹛栖息的不二之选。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赣东北最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是白际山脉的一部分,拥有黑麂、蓝冠噪鹛等分布范围很窄的珍稀物种。保护区内植被茂密,生态小气候多样,生境复杂,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区内有蓝冠噪鹛、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等1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白腿小隼、勺鸡、白鹇、鸳鸯等6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黑麂、黑熊、豹猫、中华鬣羚等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兽类),有鹅掌楸、长序榆、香果树、细茎石斛等56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除此之外,保护区还是婺源安息香、婺源槭、婺源凤仙花、婺源花椒、婺源兔儿风、光叶紫珠等野生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军告诉记者,婺源的水口林都是高大的天然混交林,有乔灌草多样物种,为鸟类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鸟儿选高大的树冠处筑巢既隐秘又安全,避免受到天敌蛇、鼠侵害。天然混交林乔灌草高低分层,雏鸟出巢落地,还有树下灌木、杂草的缓冲而不易受伤,也便于躲藏。落地的雏鸟利用灌木、杂草的不同高度,边飞边跳又能回到树上的巢窝。因此,婺源高大天然混交林是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森林鸟类的最爱,是其逗留、觅食、筑巢的理想之地。
杨军介绍说,为了在林中能更快发现远处及周边的天敌,蓝冠噪鹛选在四周开阔平缓的水口林栖息。加之开阔平缓的水口林旁有村庄,开阔地上必是农田旱地,地上常有村民生活、劳作,在水口林周边走动,在林中乘凉、休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松鼠、猛禽等天敌会感到威胁,反而远离水口林。因此,蓝冠噪鹛十分亲近人类,特地选在紧靠村庄的水口林树冠栖息觅食、筑巢繁衍,甚至把巢筑在紧靠房屋的大树上,捕食森林害虫,与村民和谐共处。在村民间接的庇护下,它们得以繁衍。
婺源独有的村庄水口林是蓝冠噪鹛最安全的避难所,是孕育婺源新种的发源地,是蓝冠噪鹛唯一筑巢的繁殖地,解开了蓝冠噪鹛对婺源情有独钟之谜。
婺源县林业局自1992年以来开展的自然保护小区体系建设为蓝冠噪鹛的栖息地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保护宣传也提高了村民的爱鸟护鸟意识,这些保护行动促进了蓝冠种群的恢复性增长。
2009年起,婺源县全面禁伐天然常绿阔叶林。多年来,打造了193个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蓝冠噪鹛繁殖地皆被划为自然保护小区。当地组织专业护鸟技术队伍,在其栖息地安装实时监控设备。据婺源县林业局监测,目前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有200余只。
尽管20年来蓝冠噪鹛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该物种仍处于极小种群状态,仍然没有摆脱灭绝风险。蓝冠噪鹛婺源种群的保护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研究和探索。(王辰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供图)
中国绿色时报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