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12月12日讯 作者: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宁攸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力推进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新时代对林草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应准确把握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和内涵,依据林草发展模式实现五大转变,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追求“发展质量”
我国林草传统发展模式虽然重视林草生态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但对生态建设质量重视不够;重视林草产业产值的规模和增速,但忽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例如:造林方面基本上呈现一种数量扩张型模式,造林质量的指标不尽如人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林业建设长期以来不重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重造林、轻抚育,导致“小老树”、灌木林过多,林分质量不高,“远看满山绿、近看无良材”现象时有发生。各地特别强调林草产业总产值的增长,但较少关注产业发展的本身质量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林草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笔者认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主张“生态优先、质量第一”,更加重视森林提质增效,着力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同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产业发展的质量,彻底甩掉单纯追求林草产业GDP增速的包袱。
由依靠“要素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草产业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与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模式。从当前情况看,传统生产要素增长均面临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撑我国林草产业长期可持续增长。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提升林草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如何调动人才创新动力是实现人才驱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彻底扭转“重物轻人”和“重经费、轻成果”的旧观念,通过持续加大人才投入,激励千千万万的人才投身林草产业建设,加快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由重视“成本优势”转变为重视“品牌优势”
林草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理念总体上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卖方市场”时代,认为“只要把规模做上去,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就能盈利”,而较少关注产品价值提升,忽视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以造纸行业为例,由于技术门槛不高,造纸企业数量一度增多、生产规模日益变大,但由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有限,曾一度导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认识到目前的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如果不注重科技创新,不提升林产品附加值,不打造过硬的品牌,那么随时都面临被市场经济浪潮抛弃的风险。
由受限于“资源诅咒”转变为实现“相生共赢”
林草产业传统发展模式认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可避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该模式简单地割裂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一些地方仍热衷于追求GDP,过度重视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忽视对林草资源的保护,导致林草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也有一些地方在对森林和湿地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难以兼顾林草产业发展需求,不利于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此,笔者认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实现途径,加快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相生共赢。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培育更多资源,为林草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林草产业,创造更多财富,为生态保护拓宽更多的融资渠道。
由以往“孤岛效应”转变为“全产业链”发展
林草产业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林草三次产业,只看到三次产业的区别,没有认识到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由于我国林草产业发展长期依靠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三次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孤岛效应”,远未实现林草产业强国的目标,突出表现为林草三次产业城乡分布失衡、产业链条断裂、附加值较低、盈利能力弱、林业社会化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三次产业的关系,将林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林区牧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全产业链,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报 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