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梁梦晚)增加碳汇作为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关注。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建议,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不妨把创建国家城市森林作为首先的目标,然后再创建低碳城市。
蒋有绪院士认为,森林植被所增加的碳汇可以抵消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排放碳的总量相当一部分,这是很可观的。创建城市森林活动是与低碳活动相辅相成的战略行动。他的减排作用是巨大的,是其他工业节能、提高新能源比例、改变能源结构等措施不可比拟的,“我们是省时省力,是有效的,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达到比较好的目标。我们应当在创建城市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前提下强调其增碳汇、减排的突出成效,有条件的城市应该定为创造城市森林的现行目标。”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大家好!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争论激烈,大会后又掀起了否定IPCC第4次评估报告的风浪,想不认可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但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讨论,认为IPCC第4次评估报告仅仅个别问题上描述不准确,但总体上是科学的、正确的,是不可争辩的。
这是中国1951年气侯变化,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不断上升的。这是中国气侯变化与生态灾害预测,大家可以看出来,这是不断增加的。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我们预测的各流域的蒸发量变化,说明由于气侯变暖蒸发量不断增加。从我国的事实来看,我们的旱灾很频繁,全国约2年1次大旱灾,洪灾也是年年发生。气侯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逐年上升的。在未来中国年平均气侯变化和降水变化,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来,还会有继续的地面气温上升,降雨不是很确定。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长江附近可能上升9到107公分,珠江三角洲将会淹没一部分。这是我们做的海平面上升后,珠江三角洲沿岸可能淹没范围,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二十一世纪中国要严重变暖,尤其是冬半年,北方最明显。温度到本世纪末平均温度上升到3.9到6摄氏度,南方大雨增加,局部强降雨增加。这张图是2030年部分地区或者流域可能增加的缺水量,就是说旱灾会更严重。今年西南特大旱灾到了现在才开始真正有所缓解。去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也是一个证明,特大气候灾害带来的其他次生灾害是不可掉以轻心的,比如说引起森林火灾,全世界森林大火不断的发生。所以中国政府仍然坚定的应对全球气侯变化,对气侯变化采取的态度是不改变的。
从中国自身的情况来看,中国碳排放量已经在08年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人均排放量还是比较低的,因为我们人口很多。中国碳排放出口比例很大,而且作为外国企业产品出口比例很大,是替外国而排放的。下面这张图不详细讲,这说明人类历史排放量是很低的。这张图是我们主要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还不是很高,我们几乎1/3城市都是属于外来排放。
不管怎么说,中国气侯变暖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应对的,我们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我们要节能,减少能耗,提高能效,减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它排放二氧化碳量最大,向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发展。然后要改变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我们第三产业很小,所谓第三产业他不是搞工业生产的,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消耗能源低,但提供GDP增长比较大,所以我们也要调整产业。另外我们要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加碳汇;另外就是改变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这是胡主席明确说的。中国怎么发展低碳经济呢?有这么几个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模式,从人类社会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以后的新文明经济发展模式。他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化GDP的发展,这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什么叫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能耗、低消耗的生活发展方式,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从身边做起的生活态度。
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这是胡主席明确说的。中国怎么发展低碳经济呢?有这么几个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模式,从人类社会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以后的新文明经济发展模式。他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化GDP的发展,这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什么叫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能耗、低消耗的生活发展方式,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从身边做起的生活态度。
低碳形式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我们概括一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认为是未来必须走向的世界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社会融合了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就成了低碳社会。一个城市融合、达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活的社会意识行为,它就是低碳城市了。
以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技术改造等等,应当提倡和试点。目前有人提出国家层面提低碳发展似乎更实际一些。低碳生活要人人做起,逐步形成的,现在可以从低碳社区开始试点。做低碳城市当然不容易,因为他是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加上低碳生活,所以也是相当不容易的。现在低碳城市是建设部在分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相关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好象是发改委在管。
我们可以说从刚才讲的低碳城市也好,低碳经济也好,低碳生活也好,都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它只是强调一些重点,比如说低碳经济就是强调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等等,低碳生活就是要节省资源,从身边做起。不管怎么说,现在很奇怪,所有低碳方式,所有的理念都没有提到增加碳汇的问题。其实,增加碳汇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森林植被所增加的碳汇可以抵消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排放碳的总量相当一部分,这是很可观的。
如果大量的植树造林,20年来每年可以增加400万亩造林,覆盖率由12%增加到20%,估算80年到05年,由于造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他吸收二氧化碳是30.6亿吨,通过提高森林管理吸收二氧化碳是16.2亿吨。根据我们估算,2050年我国森林总碳汇将达到13.5亿吨,比03年新增碳汇3.5亿吨,2050年我国陆地总碳汇将在10—19亿之间。当然这个抵消比例因不同地区、城市而不同,但不管怎么说都有10%左右,这是相当可观的。
因为你从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很多方面之后,要降低碳排放10%非常难,但我们可以通过森林建设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像西南地区人口少,消费比较低一点,这个比例可能高一点,所以各个地区的比例是不太一样的。北京,我们09年的时候,做了很多城市森林建设项目,覆盖率达到36.7%,所以北京森林碳汇能力是在提高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已经创建了城市森林活动是任何低碳活动相辅相成的战略行动。他的减排作用是巨大的,是其他工业节能、提高新能源比例、改变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要大量高新技术、巨量投资等不可比拟的,我们是省时省力,是有效的,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达到比较好的目标。所以发展城市森林应当作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在创建城市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前提下强调其增碳汇、减排的突出成效,有条件的城市应该定为创造城市森林的现行目标。
国的城市森林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每座城市建设城市森林在目的、目标、建设和功能上都各自有特点。根据两个城市创建的经验和经历,我建议:
1、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经济示范区活动应当建立申报、评审和建成的制度与标准指标体系,并不断完善。2、上述低碳示范活动可以考虑增加有关森林增汇的指标,也就是说,把绿化和森林建设也列入考核的参考因素。3、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不妨把创建国家城市森林作为首先的目标,然后再创建低碳城市。当然没有条件建设城市森林的,也不必勉强,但发展一定量的城市森林还是应该的。
低碳城市和发展城市森林也有所不同,城市森林是从城市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服务于提升居民环境质量,并且还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创意,而低碳城市则主要是技术层面和结构层面的改革为要点,其创新领域也在于技术、结构和管理层面,两个创建过程和目标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一个完美的现代化城市目标。
但是,两个城市创建的重要思想和道德的驱动力都在于提高人们对我们居住地球环境恶化的危机感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责任感,以及化为溶于生活的行动和习惯。现在许多人们已这样做了,处处注意节能减排、时刻关注爱护森林与自然,参与植树造林,购买绿化基金以支持造林和体现减排增汇的行动。祝愿我国创建国家城市森林和国家低碳城市的活动得到全民的支持,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谢谢大家!
图片说明:
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于4月27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森林 低碳城市 两型社会” 中国经济网现场直播本届论坛。图为中国林科院院士蒋有绪。 鲁南摄
梁梦晚 中国经济网 2010年04月28日